通胀预期下的投资骗局:数量激增花样翻新
记者 卢国强 李舒 北京报道
“高科技产品,低投资高回报”、“种上半亩仙人掌,此地有金三百两”、“即将上市的原始股,一本万利”、“只需交纳2万元,即可炒金一百万”……《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了解到,通胀预期下,老百姓手里的钱越来越“毛”,各类犯罪分子趁机抓住大家急于投资的心理,大肆鼓吹“一夜暴富”的神话,骗取巨额钱财。
警方反诈骗专家指出,近年来针对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尤以平常百姓个人财产为主实施的涉众型经济犯罪数量激增,呈现出规模化态势,尤其在通胀预期下,应警惕各类“投资诈骗陷阱”。
金价飞涨引爆“国内最大非法炒金案”
2010年12月17日,“国内最大非法炒金案”在北京开庭审理,这一案件涉案金额高达771亿元,1143名客户直接亏损7450余万元,是典型而罕见的“黄金投资陷阱”。
随着国际金价连续走高,黄金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警方调查发现,从2006年起,一个名叫伦亚领先(北京)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简称伦亚公司)出现在投资者的视线中,公司首席执行官就是在炒金圈子里赫赫有名的吴洪跃。
根据伦亚公司的宣传,这是一个在国际上进行黄金投资业务的大集团,只要用户在电脑上安装该公司提供的交易软件,不但可以进行黄金期货交易,还可以提供各类期货商品的行情报价、图表和各类分析工具。
投资者只需交纳2万元的保证金,就可以买卖价值百万元的黄金期货产品,而在正规的黄金期货市场,百万级的交易至少需要缴纳5至10万元的保证金。同时,伦亚公司更是抛出了远低于期货交易机构的手续费收取标准,吸引了大批炒金人的投资。
然而,投资者往往是先小赚一笔后就开始亏损,伦亚公司的系统频频发生故障,导致投资人错过最佳购买时机,大笔的投资迅速缩水,引起了投资者的警觉。经过警方调查,伦亚公司的伎俩终于真相大白。
原来,伦亚公司的所谓期货交易软件根本没有与期货交易所联网,投资人进行的期货交易完全是在伦亚公司控制的“虚拟市场”进行交易,交易的赔与赚完全由伦亚公司在后台控制。
经过调查,在两年的时间内,由香港人郭家强幕后控制的伦亚公司和上海凯斯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咨询分公司利用同样的手法,吸纳了1143名客户,获得客户保证金过亿元,黄金期货交易价值高达771亿元。而在两家公司的操作下,千余名客户的直接亏损达到7450余万元。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非法经营罪判处吴洪跃有期徒刑9年,并处罚金200万元,其余同案犯分别被判处9年至1年半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0万元至10万元不等。
近年来,“亿霖木业”、“万里大造林”、“秸秆气化炉”……经济犯罪大案屡屡见诸报端,案件涉案金额少则百万,动辄上亿,涉及的投资者成千上万。据统计,2008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经侦部门共破获传销案件49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万余名;破获非法集资案件45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000余名。
涉众型经济犯罪“借尸还魂”
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调研科科长王松说:“经济犯罪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与经济形势、政策的走向的结合度很高,随着全球化金融危机影响加剧,通胀预期下,涉众型经济犯罪可能出现新的形势。”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用工大幅度减少,传统的股票、基金等投资项目也出现低迷,与之对应的是,国内通货膨胀加剧,生活的成本随着物价指数的飙升而不断提高,百姓通过投资规避通胀风险、获得利润的心理预期不断加强。
王松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以往侦办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过程中,失业无业人群、中老年人往往是传销、非法集资、虚假投资、非法炒金等违法犯罪集团主要侵犯的对象。“生存的压力往往让这个人群更容易接受犯罪团伙编织的美丽的谎言,而信息封闭滞留后,投资渠道窄,‘不甘心’或‘怕被别人瞧不起’的心理,往往使他们丧失判断力”,王松说。“百姓的心理预期与实际经济环境形成的反差,恰好给了犯罪团伙一个‘后门’”。
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一定闲散资金的普通群众,大批低收入小投资者,往往成为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活动侵害的目标。受害者大多是弱势群体,不仅容易诱发个人极端行为,还常常导致受害者对政府的不信任和敌对情绪。
曾经轰动全国的“亿霖木业”和“万里大造林”案件正是极好的例证。在“国债见效慢、股市风险大”的背景下,犯罪团伙充分利用普通百姓求稳的心态,编造了“绿色银行”、“国家支持”、“无风险高回报”的假象,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投资人。
需要警惕的是,在破获的多起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中,一些犯罪团伙改变了挥霍赃款的传统模式,而将募集到的资金投入到能源、股市、房地产等行业。在整体经济形势向好的情况下,尚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资金链的运行,而在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况下,资金链极易发生断裂,从而引发严重的连锁反应。
剥开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画皮”
犯罪团伙利用普通百姓投资渠道相对不足、缺乏对企业的业务经营和资信进行深入了解的渠道等,人为地使经营者和投资者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位置,不断翻新作案的手段。
“归根结底,涉众型经济犯罪利用的就是普通百姓幻想‘一夜暴富’不惜侥幸冒险的心理,加之诱惑性极强的虚假宣传攻势”,北京警方负责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根据多年打击此类案件的经验,警方向记者揭示了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种种伎俩。
伎俩之一:利用合法企业作为掩护,编织种种光环。目前的涉众型经济案件中,犯罪团伙为了博得投资者的信任,往往成立手续完备的公司,甚至不惜重金为自己编造种种令人信服的光环。
在亿霖木业非法经营案中,犯罪嫌疑人不但在北京的长安街沿线租赁办公地点,还聘请在百姓心目中口碑良好的明星代言,不惜重金在媒体上对百姓进行轮番轰炸;“国内最大炒金案”也正是利用了吴洪跃本人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而北京警方破获的“加盟销售秸秆气化炉”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利用的则是首度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权威地位和“帮农民致富”的照片。
伎俩之二:对投资者许以高额回报或诱人的条件。在警方破获的吉林纳士塔公司非法吸存案中,该公司以开发新型建材为名,以120%的年回报率,吸收资金1.25亿元;而在“国内最大炒金案”中,嫌疑人许诺的炒金保证金远远低于正规交易机构的标准,相当的受害者正是受这种“优厚条件”的吸引,落入犯罪团伙彀中。
伎俩之三:手法多样,花样不断翻新。犯罪团伙利用普通百姓投资渠道相对不足、缺乏对企业的业务经营和资信进行深入了解的渠道等,人为地使经营者和投资者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位置,不断翻新作案的手段。
据警方统计,近年来,国内的涉众型经济犯罪先后出现了以养殖、种植、合作造林等名目进行“联营入股返利”、租养、代养、托管、代管;以投资展位、铺位、公寓式酒店经营权等为名的“购后返租”;以促销为名的“消费返利”教育储备金办学、造林投资“绿色银行”等名目的集资;以名为专卖、代理,实则进行拉人头搞传销,甚至利用互联网为中介进行的“网络传销”;以即将在国内或海外上市,届时可获得成倍投资收益为名非法公开销售“原始股”,以及以互联网炒汇平台,实施非法外汇买卖活动等多种形式。
警方提醒投资者,应该理性对待投资,切记“回报率越高风险越大”的投资法则,不要受高额利息的诱惑,对一些回报率过高的项目要谨慎投资。在投资前,要确认吸储理财的金融机构是否具有经营该项业务的资格。在投资时,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不打“擦边球”,特别是进行股权交易时,应在国家指定的交易场所进行。
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五大新特点
经济犯罪案件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刑事犯罪案件,特别是涉众型经济犯罪在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巨大发展变化,经济犯罪案件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刑事犯罪案件,特别是涉众型经济犯罪在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据公安部统计,近年来,经济犯罪案件总量持续攀升,年均增幅达9.2%。2009年,全国共立经济犯罪案件10.3万起,同比上升23.3%,创历史新高;2010年前三季度,在全国刑事案件同比上升5.3%的情况下,经济犯罪案件同比上升19.9%,尤其是涉众型经济犯罪领域继续扩大,犯罪手法不断翻新,除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传销、非法销售未上市公司股票外,在证券犯罪、合同诈骗犯罪、假币犯罪、农村经济犯罪活动中也出现类似涉众因素。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五大新特点,司法机关惩治涉众型经济犯罪面临诸多困难与风险。
涉案金额巨大受害人众多
一个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中所涉及的受害人往往少则几十人,多则上万人。2007年,在安徽亳州发生了一起“丽金花”特大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该案涉及受害群众近3000人,吸收群众集资款近亿元,这是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以来审理的最大一起金融违规案。山东公安机关侦破的“蝶贝蕾”传销案,共涉及全国16个省、市的50余万名群众,疯狂敛财24亿余元。辽宁营口东华经贸集团公司以发展养殖蚂蚁为名进行集资诈骗,至案发时,共面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近30亿元。
2010年3月22日,在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亳州市兴邦科技开发公司涉嫌集资诈骗一案,涉及被告人40名,在该公司总裁吴尚澧等人的虚假宣传和高额利润诱骗下,全国先后有27个省市区4万余人被卷入了兴邦公司的非法集资,涉案金额高达38.86亿元。
手段隐蔽披上合法外衣
作案手段紧跟经济、政治形势,利用国家政策、地方政策,给自己的非法行为披上合法外衣。
当前,新的经济模式不断涌现,使普通老百姓很难完全理解其中运作的奥妙,不少犯罪分子也借用了一些新颖的经济运作概念,把非法牟利的目的隐藏在合法经济行为的外衣之下。除了“虚假承诺”、“高额回报”等传统欺骗方法外,也“创新”出一些新型犯罪模式,比如说通过发行有价证券、会员卡或债务凭证等形式,非法吸收资金,如山西璞真案,犯罪分子以为客户办理“住房卡”为名进行变相集资,具体办法是将“住房卡”分为会员卡、贵宾卡、至尊卡三等。每张卡4万元,一年后还本,并给30%的高额利息,一年后净赚1.2万元。如果每个人再发展5个会员卡,就升级为贵宾卡,并发给3000元奖金。
此外,犯罪分子在实施非法集资等典型性涉众型经济犯罪时,都不同程度地利用了国家在某一阶段的阶段性政策为自己造势,给自己的集资行为戴上了一层“面纱”。如亿霖木业案、东朝旭林业非法经营案等,均是利用了国家发展生态林业,鼓励发展农村产业经济、绿色经济的宏观政策来美化自己,掩盖其真实目的。
犯罪呈现职业化、集团化倾向
此类犯罪的主要涉案成员多为有过非法集资、传销等违法犯罪的前科劣迹人员。为给犯罪活动披上合法外衣,犯罪分子往往成立公司,从预谋犯罪到设立公司、招募人员到具体逐步实施犯罪,都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涉案公司、企业内部都有着严密的组织分工,办理完备的工商执照、税务登记等手续,以实际经营活动掩盖其非法行为。—些公司采取在豪华写字楼租赁办公地点,聘请名人作广告、办理公证、投保等方法,骗取群众的信任。
首犯大多隐藏在幕后操纵,犯罪各个环节采取单线联系,一个环节事发主要涉案人员即四处逃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地方逐渐出现专职从事资金筹集的“金融掮客”,一些涉案公司和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募集资金,都是由这些人具体策划实施,为犯罪活动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并从中牟取暴利。涉众型经济犯罪不仅涉及为数众多的被害人,往往还牵涉到相关的审批单位、新闻媒体、公证机关、会计审计事务所以及金融机构等。
涉及面广、传染性强社会维稳工作压力大
从涉及的领域来看。涉众型经济犯罪几乎触及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行业,涉及农业、养殖业、房地产、医药、文化、旅游等诸多领域。从活动地域来看,涉众型经济犯罪已呈现出由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逐步渗透到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由城市蔓延到农村的态势。
受害人涉及老年人、个体老板、下岗职工、同乡以及收入较好、学历较高的“白领”等;被害单位主要为银行、保险公司、从事生产或销售活动的公司企业等。众多受害人因经济上受到较大损失,对于追回被骗财物、减少损失具有相同诉求,极易形成共鸣,产生群体效应,甚至酿成恶性群体事件。
经济犯罪“嫁接”互联网甚至出现跨境作案
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实施经济犯罪的案件逐年增多,非法网络炒汇、非法传销、集资诈骗、非法证券犯罪持续高发,互联网成为涉众型经济犯罪的主要工具。由于互联网的隐蔽性,公安机关在查处时往往会遭遇证据收集难、追抓犯罪嫌疑人难、追赃难,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破案率低、挽回损失少。
北京市公安局经济侦查总队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近年来,非法投资基金和公司网站大量出现,他们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借助网上银行的资金结算方式或发行“网络虚拟货币”的形式,招募公众投资,以隐秘的方式从事犯罪活动,给众多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这些犯罪活动的基本流程是:在互联网上设立公司网站,宣称公司从事高收益投资项目,投资者只需投入一定资金即可获得高额回报;社会公众将资金汇入公司指定账户,成为投资者;投资者个人账户收到回报;返回本金或出售完股权后投资周期结束。但公司在资金积累到一定数量后,要么以项目投资失败等借口要求投资者选择其他项目,要么以“不可抗力”为由宣布倒闭,要么携款潜逃。
从事此类活动的公司,往往声称自己有“豪华背景”———是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或其分支机构,经营项目为能源开发、黄金期货、外汇交易等高收益、高风险项目,投资小、回报高,且公司拥有专业投资团队可有效降低风险。但这些公司其实就是一个网站,而且一些服务器都不设在境内,资金往来依靠电子转账和网上支付。投资者的收益,也不直接转到其银行账户中,只显示在其网站上,投资者只有登录公司网站才能进行查询。如果投资者要提取现金,需要提交申请,公司在24小时或48小时内,通过网上银行或第三方网上支付系统支付。由于全程网络化操作,致使犯罪形式十分隐蔽,并且作案周期长,涉及人员众多,涉案金额一般都很大。由于犯罪嫌疑人是有预谋地潜逃,又有强大的资金支撑,有的还持有外籍护照,追捕难度很大。犯罪分子多是在潜逃前通过提现的方式转移资金,导致赃款去向中断,即便是将其抓捕归案,也难以挽回受害群众的经济损失。
点评: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孙选中教授认为,随着市场流通领域的交易方式越来越多,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欺骗手段日益“高明”,“外衣”和手法不断变换,政府监管水平也须水涨船高。在公安部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相关各方应加强合作。如对虚假注册、违规经营的公司,在其尚在初始阶段时,工商行政执法部门应及时予以取缔,力求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对集资规模较大、有经营项目的违规企业,银监部门要加强监督,督促整改,以促其良性发展。市场监管者应制定严格的制度规则、建立完备的监管体系。补充现有法律条文,对涉众型经济犯罪活动进行更严厉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