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国内消费 >> 正文

国内消费

中药价格大落大涨背后:炒作因素不可小觑
江苏消费网 (2010-12-07)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阅读:

  见习记者 李仁平 郭钇杉

 

  监测数据显示,最具代表性的200个中药材样本,升幅超过100%的品种多达151个,较为极端的品种如太子参甚至从21元/公斤上升到 265元/公斤,成为涨价品种之首;其他如板蓝根、三七、补骨脂、桔梗、佛手、荆芥等多个品种升幅也都超过500%。

  今年以来,中草药的价格呈暴涨趋势,包括太子参、三七、连翘等种类的中药材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向本报记者提供的国内首个中药材市场大盘指数运行图上显示,从2002年1月到2009年2月,中药材市场大盘指数平均升幅只有9.64%左右,而从2009年3月份开始,中药材行业大盘指数已从1621.62点暴涨到当前的4246.08点(2010年11月3日数据),升幅高达261.84%。

  对涨幅力度体会最深的莫过于那些“信奉”中药的百姓们。高敏告诉记者,她几年来一直坚持用中药调理,以前100多元7服药,现在同样的7服药需要300多元,“几乎是蹿着涨,过一段时间就涨一个台阶”。

  中草药“信徒”的张远有同样的感受,今年年初他开一服调节疲劳的中草药也就16元左右,但前几天他再去医院开的时候,已经涨到了27元。记者走访了同仁堂等多家中药店铺,提起中草药,药师们一致的反应都是“涨得太快了”。

  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提供的监测数据显示,最具代表性的200个中药材样本,升幅超过100%的品种多达151个,较为极端的品种如太子参甚至从21元/公斤上升到265元/公斤,

  成为涨价品种之首;其他如板蓝根、三七、补骨脂、桔梗、佛手、荆芥等多个品种升幅也都超过500%。

  哪个环节在加价?

  同仁堂物价部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中药材饮片的价格,国家是放开的;中成药的价格是半放开的状态,即一部分企业定价,一部分国家物价局参与,在医保范围的中成药一般都属于国家定价目录。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副主任贾海彬说,像上海、浙江等少数地区对中药材饮片的价格是有规定的,但大多数地区没有相关规定,至于中药材饮片的原料的价格是完全放开的。

  关于此次中药材饮片上涨的原因,同仁堂物价部门相关人士表示,他们调价的主要原因是供货商价格的上涨,而供货商给出他们的解释是原料上涨和人工成本的增加。

  安国中药材中心交易所所长杨林向媒体表示,天气异常导致产量下降,是大部分中药材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贾海彬同样向记者证实,去年的霜冻天气和今年上半年的西南干旱确实造成了中药材产量的下降。

  太子参的主产区福建柘荣,年初先后遭遇寒流和降雨天气,另一主产区贵州施秉县,也接连遭遇干旱和阴雨天气,全年产量预计下降30%。

  西南五省遇到大旱天气,接下来又遭遇罕见的“倒春寒”和“低温天气”,云川贵等药材的主要产区都受到自然灾害影响,药材的收成普遍不好。以三七为例,全国近97%的三七产自云南文山州,干旱导致产量迅速下降,经销供应趋紧,价格扶摇直上。而另一方面,由于旱情严重,种植三七的成本增加,干旱地区要雇车雇人灌溉,100多亩地种植一年期的三七,以前一年下来只需人工浇水六七次,可是今年至今已浇了十多次。

  冬虫夏草产量的60%集中在青海,而玉树州分布面积和产量均居青海之首。今年4月青海省玉树州发生7.1级强震,直接影响了虫草的价格。

  而辽宁、吉林等地区持续的暴雨灾害,也使得辽细辛、玉竹、升麻、人参、五味子、西洋参等中药材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价格出现小幅攀升。

  某中医院的贾医师告诉记者,中药材最后到消费者手中大概要经过几个流程:农民中药——药商收药——转给代理商——转到消费者,定价权其实是在中间商,农民种草药价格上涨的幅度,远低于中间商在中间抬高的幅度。

  贾海彬说,我国目前中药材的生产仍以药农个体种植生产模式为主,流通体系主要是专业中药材集贸市场或农贸市场形式,以多环节吃产地、市场与终端消费环节之间的“价差”为盈利模式,一种药材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8-20个环节,层层加价。

  炒作因素不可小觑

  贾海彬向记者坦言,他认为目前的中药材市场有炒作的成分存在,三七、太子参等中药材的价格抬高十几倍,已经远远超过了成本,是炒作的迹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游资炒作是部分中药材价格猛涨的重要因素,比如一些小品种的药材。五加皮的价格已比去年同期涨了5倍,这个药材使用量不大,产量也较小,容易受社会充裕资金的青睐,只需要少量资金就能操盘。

  某药品采购经理公开表示,他们过去一般从山东、广东、四川以及安徽本地采购中药原材料,“但是现在这些地方都有药贩子在囤积药材。”“以中药材红花为例,去年全国的销量是4500万吨,今年全国的产量就超过了6000万吨,按道理红花在市场上是过剩的,但是今年新红花一上市,价格就从几十块钱涨到了一百多块钱,很多红花都是‘有价无市’,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这明显是有人在囤积红花。”

  贾海彬认为,目前药农个体种植生产模式为主的中药材生产,为不法经销商提供了哄抬价格、囤积炒作提供了机会。因为个体药农难以准确、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的信息,造成中药材生产萎缩和产量不稳定的状况,给炒作留下了空子。

  市场对中药材需求的增加也是吸引炒作资金的重要因素。据记者了解,从甲流到手足口病,时发的疫情使得人们对中药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金银花、板蓝根的价格节节攀升也反映出了这一点。此外,中草药在饮料、食品以及日化用品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也导致了中药价格的上涨。

  贾医师告诉记者,清热解毒和补益类中药涨价的幅度非常大。他的体会是,现在选择中药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了,一方面人们的健康意识提高了,中医药不单单治病,更重要的是防病和滋补,大大增加了中医药的实际用量;另一方面,中药的副作用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中药。

  种植萎缩值得警惕

  同仁堂店铺的药师告诉记者,以前是冬虫夏草之类的名贵药涨得高,现在是百姓日常的中草药也在涨。

  贾海彬告诉记者,他多年的调查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即使不出现天气因素的影响,不出现人为的炒作,中草药也必定要涨,而且是整体涨价,原因是生产终端太单薄了。

  新世纪以来,除了2003年非典期间有过短时回升外,中药材行情一直在低谷中徘徊,受全球金融危机对行情形成的抑制影响,在2009年第一季度之前,药市甚至接近10年的最低谷。在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这种长期低迷直接造成了产区生产积极性的下降,支撑农村中药材生产者的主体交给了效率低下的留守儿童和老人。

  陕西省商州区南村镇是大宗中药材品种桔梗的主产区。在本轮升价前,该品种平均价格长期在9.2元/公斤上下运行,已严重低于生产成本。而同期当地农民平均用工成本早已翻了3倍。劳力普遍外出打工,南村镇只剩下留守的老年人粗放种植。这也导致了桔梗种植面积持续萎缩,2008年底当地桔梗种植面积较2004年下降70%以上。类似现象在其他产区同样存在,2009年全国桔梗产量不足2500吨,与上万吨的市场需求形成极大缺口,这为当前价格暴涨到85元/公斤埋下伏笔。

  贾海彬说,目前国家对种粮给予了较大的政策倾斜,很多原来的中药材种植者选择了种粮食,药材种植本身就是分散化的个体种植,再加上土地成本的增加,规模化的种植难以实现,如此薄弱的生产上游,显然难以支撑庞大的市场需求。

  中国中药材市场专业委员会常务秘书长周洵也同样指出,中草药的生长周期一般为3-5年,对经济薄弱的农村地区而言,这就成了长线投资。预期性的风险很大,在缺乏鼓励措施的情况下,药农种植积极性不高。

  阿胶涨价就是因为北方农村养驴业萎缩。由于环境污染,养驴所需的水、草、场地条件已很难寻找,高投入低产出导致大量农民选择放弃。

  而2009年的甲流无疑敲响了警钟。生产供应端的萎缩,中药材产量下降,而2009年突如其来的甲流,中药材的需求一时间大幅增长,直接导致了产需矛盾的激化、中草药价格的飞涨。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的研究团队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是尽快建立中药材市场信息预警平台,通过信息引导生产来防止产销失衡;二是加快建设中药材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买卖双方高效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并实现订单农业;三是加强中药材流通标准体系建设,为电子商务奠定基础的同时也防止囤积炒作行业。

编辑:孙林美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