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记者 李子君)糖、食用油、苹果……农产品涨价一个接一个,就连“小众”的中药材也在涨价,涨幅普遍在三成左右,部分药品的涨幅甚至超过100%。北京中医药学会秘书长高丹枫昨日表示,由于缺乏足够监管,厂商和医院联手推高价格,是导致中药材涨价的主要原因。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年初到今年10月,北京地区八成中药材品种价格上涨,且以胖大海、枸杞等常用药为主。北京老百姓大药房宣传部负责人谭先生告诉记者,去年甲流疫情发生时,防治甲流的金银花等中药产品价格攀升,今年云南的旱灾也让部分以三七入药的中成药不断涨价。据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主治医师毛大鹏介绍,每副药的价格至少涨了四成。
近一个月以来,金银花、三七、太子参等药材的价格涨幅在50%以上,有的甚至上涨100%,黄连、甘草等常用中药材价格也上涨三成,一些用于冬季进补的中药如黄芪等也在涨价,涨幅普遍在三成左右。
在我国最大的中药材流通市场——安徽亳州从事药品销售的马先生认为,中药价格持续上涨,与药材产量连年下降有关。“过去在亳州,几乎家家以种植、出售药材为主要收入来源,但现在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再加上中草药种植时间长、成本高,一些药农改种粮食,因此出现了中药供不应求的情况。”他说,反常气候致药材减产以及部分药商囤积药材,也是中药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也有业内人士将矛头指向了医院,“‘以药养医’制度下,更多的医院愿意购进高价药品,间接推高了中药价格”。
高丹枫指出,中药材价格监管难度较大,厂商和医院联手推高价格才是涨价的主要原因。“中药材不像电、煤,一度、一吨的价格明确,同样是当归,由于成色和等级不同,价格会差很多。成色、等级如何划分?更多的时候凭的是医生的一双眼和厂商的一张嘴。”
“前段时间进货的价格没有这么高,现在中药几乎是一天一个价。”北京某二级医院药房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医院是按照市场价向患者出售药品,不否认在这期间小赚了一笔。
高丹枫告诉记者,尽管北京中医药学会曾在2007年与首都医药协会联合制定了100余种常用中药材的指导价格,但目前指导价形同虚设,北京的中药价格大部分都已超出指导价。
“任何商品价格过分上涨都有职能部门监管,对于老百姓离不开的中药,绝对不能任由其价格上涨。”高丹枫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指导中药饮品价格和质量的法律法规,而且应细化到具体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