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国内消费 >> 正文

国内消费

夸大宣传等现象严重 过半消费者不信任保健食品
江苏消费网 (2010-05-14) 来源:南方日报
阅读: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日前印发《2010年保健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地整顿保健食品市场,有效遏制保健食品违法乱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此次大整顿将给处于高温状态的保健食品市场吹来一股冷风,专家表示,不仅保健食品市场亟待“泄火”,消费者更需冷水浇头。

  国家连念“紧箍咒”市场乱象不容忍

  据了解,此次整顿工作的重点为:依法对获批注册但未标明有效期的保健食品进行全面清理换证;开展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内容专项检查和保健食品违法添加药物专项检查;整治保健食品夸大宣传功能和利用公益讲座等方式变相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行为;查处制售假劣保健食品行为;查处普通食品宣称特定保健功能的行为。

  实施方案要求,对保健食品广告夸大宣传功能的,一律曝光违法产品及其生产、经营企业,并移送执法部门依法查处。对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保健食品以及利用公益讲座等方式变相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一律依法严肃处理。对普通食品违法宣称具有保健食品功能的行为,各地保健食品监管部门要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及时依法处理。

  据中国保健协会不完全统计,2006年保健食品行业产值约为550亿元人民币,2007年约为600亿元,2008年约为800亿元,2009年达到1000多亿元,稳步增长势头良好。然而,随着市场扩容,保健食品行业乱象丛生,不断挑战监管红线。

  其实,相关管理部门出手整顿保健食品市场并非第一次了。在2006年初,中国保健协会就曾历时近10个月,对全国范围内(除港、澳、台外)300多个地区、涉及2025家企业2951种保健食品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67种超过总量四分之一的保健食品为假劣产品。200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了当年上半年保健食品发布违法广告的汇总情况,将“东方之子牌双歧胶囊”、“天天清牌天天清大茶”、“富硒灵芝宝”、“三圣宝牌糖安美片”、“贝贝智多星儿童营养液”、“百奥牌奇滋宝菌丝胶囊”等9452份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违法保健食品广告依法移送工商管理部门处理。

  这一次国家食药监局再念“紧箍咒”,肯定又要叫一些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保健食品大感头痛了。

  剂型产品占七成过半群众不信任

  记者走访市内超市时见到,在售的保健食品产品主要是胶囊、口服液、片剂,另外还有一些冲剂和酒类产品,这些剂型的产品大约占了保健食品种类的70%。各种产品的功效描述高度雷同,过半数产品均宣称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抗疲劳”,同时宣传可以“调节血脂”的产品也很多。

  据促销人员介绍,目前,营养、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热量的绿色保健食品最受顾客们的青睐。

  记者现场观察发现,除了追捧品牌的回头客,大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主要受到保健食品的宣传单张描述和促销人员的巧舌如簧影响。随机采访显示,多位购买者都表示自己“怀着将信将疑”的心态,“觉得应该没有宣传的那么神奇,但是可能多少也会有点作用。”

  据一项中央电视台公布的新闻调查结果,群众对保健品的不信任率为53%,非常不信任率为34%。

  四类产品问题多五大症结待破解

  记者从国家食药监局公开资料了解到,有四类保健食品产品在历次检查中暴露的问题最为突出。一是“辅助调节血糖”、“辅助调节血脂”类保健食品,通常宣称可以治疗、治愈高血压、高血糖;二是“改善记忆”类保健食品,通常宣称可以在短时间内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反应力、判断力;三是“免疫调节、辅助抑制肿瘤”类保健食品,广告中通常含有不科学表示产品功效的断言和保证,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四是“增强免疫力”类保健食品,广告中通常含有利用消费者和医疗机构的名义为产品功效作证明的内容。

  专家指出,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存在五大亟待破解的症结。首先,保健食品法律法规不健全,《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尚未出台,影响了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和监管工作的开展。

  其次,非法添加违禁物品情况时有发生。保健食品里添加药品主要出现在减肥、调节血糖以及抗疲劳产品中,且大多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的处方药。

  再者,篡改、假冒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一些保健食品将普通食品批号“卫食字”擅自改为“卫食健字”或“国食健字”;有的将保健食品、保健品批号擅自改为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还有一些根本没有获得批准的三无产品直接冒充保健食品或药品,在包装上印制以上文号。

  第四,保健食品虚假夸大宣传严重。产品说明书和标签不按批准内容印制,擅自增加保健功能,扩大适用人群,变更食用方法和食用量,甚至故意混淆食品与药品的界限,夸大声称治疗功能。

  第五,个别企业违规生产,存在安全隐患。保健食品生产委托加工现象普通,但由于委托双方各自所负的责任不够明确或难以界定落实,部分加工的方式增加了保健食品受污染的环节,难以保证产品质量。

  错误观念酿恶果理性客观作消费

  “企业的不法行为其实都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错误观念,这成了我国保健食品生产、消费领域的一个怪圈。”一位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表示。

  据了解,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真正了解什么叫保健食品,他们希望食用保健品能像服用药品一样见效,如果吃一盒两盒还看不出效果,可能就会放弃。于是,为了让效果立竿见影,企业就把药品加入保健食品。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许多消费者都认为保健食品比药品安全。《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指出,保健食品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促销人员往往利用此点竭力鼓吹保健食品不像药品,无毒副作用、没有不良反应和禁忌事项,宣传“药食同源”、“药疗不如食疗”。这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这些错误观念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购买保健食品的很多是身体有恙的患者,有的正在打针吃药,而保健食品由几种甚至几十种成分组成,有的成分可能与正在使用的药品产生反应,同时服用会影响疗效;有的由于服用保健食品自身症状可能减轻或消失,则会掩盖病情,小病拖成大病。

  被添加的处方药物,一般来说都有明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如果消费者没有参考这些,擅自服用含有西药成分的保健食品,很容易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特别是一些有冠心病、高血压和年纪偏大的人,有可能引起心肌梗塞甚至死亡。

  因此,专家特别提醒大家,保健食品看起来很美,消费者需防看花眼,保持理性客观是躲避陷阱的关键。

  南方日报记者周照

编辑:孙林美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