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交通与规划院董事长杨涛说,公共自行车是个“舶来品”,在小汽车和公共交通都很发达的欧洲城市,公共自行车作为“稀罕物”纳入公共交通,既有健身环保的功能,也在个人交通和公共交通起到“对接”的作用。杭州市去年4月引入“公共自行车交通”,投入1万辆公共自行车,现在每日租车5万人次,其经验是低廉收费和广告补偿。我省江阴市也发展了500辆公共自行车,南京计划在地铁沿线站点和风景区投放1万辆。
专家认为,公共自行车是个“新生事物”,但并不是适合所有城市。因为我国是自行车大国,它要在早已普及化的自行车、电动车等私人交通工具的竞争中“生存”,必须和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结合起来,作为公共交通延伸的触角,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若城市不大,多数市民骑上自己的自行车、电动车出门,二三十分钟就到达目的地,何必费心碌碌地租借公共自行车,毕竟它还是要花一两元的租费。
相对而言,公共自行车更适合在规模较大、公共交通发育很好的城市发展,在这些城市的地铁、公交站和居住集中的小区,以及旅游景点、商务商业区、交通枢纽等地设置租车点,其“乘客”除了这些片区的上班族,还有短时办事的人员,以及初来乍到的游客等。从杭州等城市的经验看,公共自行车运营是个“细活儿”,既靠规模取胜,建有足够多的租车点,又要辅以智能化的租借系统,服务时间够长,让市民游客“有借有还”、“随借随还”。常州原计划发展400个租赁点,结果1/10都没达到,市民好不容易租到车,到了目的地却找不到还车位,再骑行好远才能还上,租车点少是其遇挫的重要原因。
但即便像杭州公共自行车那样发展到5万人次的租车频次,其出行率在城市交通中也是个“零头”,并且还要和公交结合起来。交通专家认为,从我国城市现实看,公共自行车只能是城市交通的补充,市民出行的根本出路,还是要依赖非机动车的个人交通和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
其实,城市并不“差”自行车,差的是自行车骑行权和管理。南京计划发展1万辆公共自行车,可该市交通年报显示,城市已拥有300多万辆非机动车,其中多数是自行车,市民骑车出行人次不亚于公交车。可由于给小汽车“让路”,如此多的自行车,行驶在越来越窄的慢车道上,便如同鸡肋,取舍两难。
市民骑车环境恶化,停车更不易。许多城市的商业区、公共建筑和单位,为满足小汽车停放,或是为商业开发让路,纷纷减少了非机动车位的配建,市民骑车上班或购物,找个安全的地方停车很难。像南京新街口商家的地下车库,纷纷改建为营业场所,市民停车要到很远的巷子里。而许多城市道路、绿化很漂亮,停车没人管理,一条景观路,路边自行车停得乱糟糟的,市民总是担心路边停车被偷。
专家认为,当前部分城市试点公共自行车是好事,它丰富了市民的出行选择,尤其是增加了地铁、轻轨的服务半径,市民和游客骑上标识明显的公共自行车,也是城市的一道风景。但要细化公共自行车的运营管理,警惕其成为一场“城市公交秀”。当前比发展公共自行车更迫切的,是改善自行车的出行条件,加强自行车停放和安全管理,这是解决市民出行中更为脚踏实地的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