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个人信息泄露源头调查
证券时报记者 万 勇
只要花一毛钱,股民的姓名、电话、开户营业部、开户日期、资金量等有关资料可尽收入囊中。最近互联网上出现了许多兜售股民资料的广告信息,任何人只要通过QQ与卖方商定所需的具体资料、数量及价格,转账完毕后即可得到想要的资料。为了调查了解上述股民资料泄露的源头,证券时报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暗访。
想买资料还得趁早
“本周的资料卖完了。”证券时报记者辗转联系上了一个兜售股民资料的卖家黄立(化名),但黄立的答复让记者出乎意料。他向记者表示,新资料都很抢手,一出来就让人买走了。
“做我们这行的都很讲诚信,卖过的资料不会再给第二家。”黄立向记者解释说,“对于买家来说,买股民资料的目的主要是要开发有效客户,如果客户已经给上一个买家骚扰过了,你再打电话过去效果肯定就差多了。”
黄立提醒记者,如果真想买股民资料还得趁早,最好是提前预约,这样新资料一到就可以分多点份额,而且在价钱上也会得到更多的折扣。据其透露,每周更新的股民资料数量都在万份以上,一个月下来至少可赚万元以上。
在黄立给记者提供的股民资料上,记者惊讶地看到,这份股民资料之详尽——股民开户时间、开户营业部、家庭住址、手机号码、资金量、当前购买的股票等等,可谓应有尽有。
其实,像黄立这样在通过互联网兜售股民资料的卖家不在少数。记者以“股民资料”为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搜索后,立即找到上千个相关网页。记者点击进入一个网页后看到,网页上赫然写着“2009年新到全国股民资源、黄金投资者电话号码、开户资料出售,资源每周更新,市场上绝无仅有,绝对真实可靠。每批新资源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售完即止。”
由此看来,网上兜售股民资料已泛滥,而股民资料的泄露也似乎成为了司空见惯的事情。
资料来源三大渠道
那么,如此庞大的股民资料信息是通过何种渠道泄露出来的呢?黄立告诉记者,“通常,我们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一是网站、媒体、培训机构的会员资料。二是电信部门的通话记录。三是部分证券公司营业部、投资公司、各类代理机构的客户资料。”
以黄立的公司为例,其出售的资料分几种类别,每种类别的价钱不一。最低类别的资料只有股民的姓名和电话号码,有的甚至连名字也没有。“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网站、电台、电视的证券栏目里的股民热线。”黄立向记者透露,“我们一方面与网站、电台这些媒体的证券栏目合作,直接把他们的记录要过来。另一方面,我们通过电信部门的人把相关的通话记录弄到,这样也可以收集到相关股民的电话资料。特别是如果能拿到证券公司群发给客户的短信号码记录,那就更有价值了。”
“不过,这些还是比较低级的做法。”黄立表示,“一般情况下,我们更多希望的是从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和其他投资代理公司那里直接拿到资料,这种资料最有价值。不过,这个难度比较大,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
当记者问到具体要付出多少成本时,黄立则止住了,他表示,“这是商业机密,如果讲出去了,对大家都不好。”
买卖资料均属违法但举证困难
对于上述买卖股民资料的现象,深圳某资深法律人士表示,买卖个人资料均属违法行为,按照法律规定,侵害他人隐私权的,侵权人应当按照因此获得的利益给予赔偿,也可以按照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赔偿。
不过,该律师同时表示,在判定侵害他人隐私权的问题上举证较为困难。首先,很难举证具体是谁泄露了股民的资料。股民在某处留下联系方式后,相关的资料可能要经过很多环节,任何有机会接触资料的人都可能出卖这些资料,究竟是谁出卖的,较难查到。其次,股民资料被出售后,由于手机号码尚未实施实名制,因此难以追溯拨打股民电话的具体是什么人,且通话内容难以举证。最后,股民也很难向法院成交造成的严重后果,法院主要是对侵犯业主隐私权,而在损失的程度或者具体金额上也很难判定。
律师建议,股民要切实保护好个人隐私,不轻易把相关资料透露给不信任的机构和个人,发现问题应及时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