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你能想到吗?统计显示,一般人平均每天摄取的食品添加剂大约有10克,而每天摄入的食盐也只在11—12克。
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发达,使得越来越多色彩鲜艳、极具卖相的食品进入大众消费领域。
不过,专家强调,对现代食品工业来说,起到保鲜、防腐、增味等诸多功能的食品添加剂不可或缺,但面粉增白剂、人工合成色素等添加剂的功能仅是改善食品卖相,它对人体毫无好处,食用过量则对人体有害——
“选购食品时不能太‘好色’,‘颜色越鲜艳越好’的消费观念需要改变。”专家说。
市场面粉99%是增白粉
在一系列食品添加剂话题中,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是否应该禁用引起的反响和争议最大。
据媒体报道,20年前,我国的面粉没有添加过氧化苯甲酰,看上去黄中带黑,卖相很不好看。受国外面粉生产厂家的影响,广州部分面粉生产商率先引进了过氧化苯甲酰,使国产面粉看起来也雪白雪白,立即成了受市场追捧的高档面粉。
1986年,国家商业部允许面粉厂家在面粉中添加过氧化苯甲酰,并一直沿用至今。《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允许每公斤面粉添加60毫克过氧化苯甲酰。
尽管标准中允许添加,但面粉增白剂此后还是引起了较大争议。反对添加者理由有二:其一,苯甲酰过氧化物是一种促癌物,长期食用含有超量增白剂的面粉,会造成苯慢性中毒,引起神经衰弱、头晕乏力等;其二,目前欧盟等已全面禁用。
支持添加者则认为,严格按照标准适量使用过氧化苯甲酰,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而且,目前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允许使用过氧化苯甲酰,美国等国家也允许使用,如果我国禁用过氧化苯甲酰会筑起贸易壁垒,招致允许添加国家的反对。
争议仍在继续,南京市场上有多少面粉添加了增白剂?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销售面粉的超市、市场等,发现绝大部分面粉都是增白面粉。
记者采访了占据南京面粉市场约30%—40%市场份额的一家生产企业。据该公司销售部一位负责人透露,他们公司每月供应南京市场5000—6000吨面粉,绝大部分都添加了增白剂,只有10多吨属于原麦粉,不添加任何添加剂。
“食品标准允许添加,老百姓又认可,我们为什么不能添加呢?”该负责人表示,“从面粉实际销售情况看,老百姓相对更喜欢增白面粉。从每月销量可以看出来,增白面粉销量是五六千吨,原麦粉的销量却只有十多吨,差距太大了。”
据他估计,南京面粉市场的大概情况也是如此——99%的面粉其实都添加了增白剂,未添加增白剂的面粉可能还不到面粉总销量的1%。老百姓吃的面条、饺子、包子等,绝大部分都是增白面粉加工的,所以卖相都很好。
“过氧化苯甲酰的作用就是改善面粉卖相,不但无益还有害,会破坏面粉中的叶黄素、胡萝卜素等,所以应该禁止使用。”食品专家、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全根坚决反对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
他认为,纯粹为了卖相好看而添加增白剂,恰恰和现代人追求食品安全、健康背道而驰。面粉生产厂家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加工精度,生产出比较白的面粉。李全根认为我国已经具备在面粉中禁用增白剂的条件。
从争议发展情况看,支持禁用者似乎占了上风——针对禁用增白剂呼声渐高的情况,国家卫生部近日传出消息,将提请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委员会进行讨论,再作出是否禁用增白剂的决定。
“带色”食品其实挺多
面粉增白剂是否应该禁止使用的争议,引起了众多市民对“带色”食品的强烈关注。南京市民孙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市场上常常能见到颜色非常鲜艳的食品,这些食品的颜色是不是天然的?吃多了对人体有害吗?”孙先生决定,在购买食品时仔细看一看包装上的配料表。
在超市果冻货架上,孙先生拿起各种品牌的果冻仔细查看配料表,想找一种不含添加剂的产品。但结果令他失望,他竟然没有找到一款未添加色素的果冻——这些五颜六色、惹人垂涎的食品,配料表上明确标明含有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靛蓝等多种合成色素。
随后,他决定不买果冻,转而到蜜饯柜台去看看。没想到,蜜饯的情况更令他吃惊,在某品牌的梅子包装上,配料表里明确标着含有山梨酸钾、苯甲酸钠、柠檬黄等8种添加剂,其中有两种属于人工合成色素。
“真没想到,果冻、青梅的颜色竟然是人工色素的功劳!”孙先生说。
其实,生活中带有鲜艳颜色的食品远不止果冻和青梅这几种。记者了解到,除了媒体关注的面粉增白剂、五颜六色的果冻外,还有诸如彩色面条、彩色包子、彩色糕点、彩色果汁饮料等,在这些食品中,色素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除了色素,二氧化硫等漂白剂也能迅速改善食品卖相。今年7月10日,市工商局通报农贸市场食品抽检结果,抽检245批次食品,不合格66批次,合格率仅73.1%。其中,腐竹、黄花菜、水发产品等合格率相对较低,是此次抽检的“重灾区”。
“从抽检情况看,腐竹、黄花菜、银耳及水发产品不合格,主要原因就是过量使用了添加剂。”工商执法人员介绍,使用二氧化硫熏蒸,腐竹可以变得更鲜亮、银耳变得雪白、黄花菜既干燥又黄亮。而牛肚等水发产品,如果使用双氧水或甲醛溶液浸泡,也能显得肥大饱满,而且颜色又白又亮。
“不法商贩过量使用添加剂目的有二:一是让这些食品更好看,二是使食品保存时间更久。”工商人员说。
合成色素没有营养和保健功能
添加了色素导致颜色鲜艳的食品,却比原色食品更受消费者欢迎。家住白下区的张女士表示,她到农贸市场、超市买菜,不自觉地会先看看蔬菜、食品的卖相“好不好看”。“例如,买黄花菜时,如果颜色发黑、手感潮湿,我肯定不会买。”张女士说。
买菜时首先看卖相的市民,远不止张女士一个人。他们在选购食品时,不喜欢卖相难看、手感较差的原色食品,相对更喜欢添加了色素或其他添加剂的食品。这种购买习惯一定程度上也引导了不法商贩——导致过量、非法使用添加剂行为越来越猖獗。
记者了解到,前几年,建邺区有个面条店专门推出了一种彩色面条,这种面条被染成了绿、蓝、红、黄等各种鲜艳的颜色,结果受到很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喜欢,部分市民还专程赶到这家店去尝一尝彩色面条。
“大量食用色彩鲜艳的食品,很可能是满足了视觉,伤害了肝脏。”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副教授安辛欣告诉记者,目前,绝大部分食品生产企业都是使用人工合成色素生产色彩鲜艳的食品,极少使用天然色素。这些合成色素是从石油和煤炭中提取出来,唯一作用就是改善食品卖相,不具有任何营养和保健功能。
安辛欣表示,天然色素相对更安全,有些还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但成本是合成色素的数十倍。相比天然色素,人工合成色素着色力强,色泽鲜艳而且成本低廉。“人工色素最终要靠人的肝脏进行分解,并排出体外。如果摄入过量合成色素,最终会伤害肝脏。”他说。
另有科学研究表明,过量食用合成色素除了伤害肝脏,二氧化硫等漂白剂还可能致癌。
选购食品要走出“好色”误区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按其用途可分为:防腐剂、抗氧化剂、发色剂、漂白剂、调味剂、凝固剂、疏松剂、增稠剂、消泡剂、甜味剂、着色剂、增味剂、保鲜剂、香料、营养强化剂等。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约有20类2000个品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添加剂几乎是无处不在。从调味品中的酱油、果酱,到各类糕点、饮料、矿泉水、方便面、蜜饯等食品中,都少不了各种添加剂的身影。统计显示,一般人平均每天摄取的添加剂大约是10克,而每天摄入的食盐为11—12克,也就是说添加剂与食盐的摄入量基本持平,一年约4公斤。
“现代食品工业离不开添加剂,甚至有人认为,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艺的灵魂。”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副教授安辛欣表示,现代食品工业需要防腐、保鲜、调味等,这些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只要生产企业按照标准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就是安全的。很多食品出现问题,主要是厂家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滥用了非法添加剂。
“除了不过量、不滥用添加剂外,生产企业制造食品、消费者选购食品时,都不能片面追求卖相和感官享受。”安辛欣认为,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必须走出“好色”误区。食品的安全、自然、健康,应该是生产者、消费者的第一追求。
食品盲目追求卖相好看,生产厂家和消费者都有责任。有关专家认为,生产厂家明知部分添加剂只起改善卖相作用,仍然大肆添加到食品中,一味迎合消费者。而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盲目追求色泽的倾向,一定程度上也鼓励了生产厂家。
深度链接
非法添加剂
非法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的最大威胁”的说法不准确。
我国和大多数国家一样,对食品添加剂都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目前,中国已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约有2000种,美国有2500余种。凡是已被批准使用的,具有安全性。造成恶劣影响的“苏丹红一号事件”、“吊白块事件”、“瘦肉精事件”等,都是由国家严禁使用的非法添加剂引起的。
如何选购原色食品
腐竹:好腐竹呈淡黄色,略有光泽,劣质腐竹则是颜色黄中发白,色泽光亮;从外观看,好腐竹为枝条或片叶状,质脆易折,具有腐竹固有的香味,无其他异味,劣质腐竹有酸臭味、刺鼻味等。
黄花菜:黄花菜多为黄黑色,有弹性和清香味。应避免购买黄灿灿、色泽诱人的黄花菜,这些黄花菜多数被硫磺熏蒸过,有刺鼻的硫磺味。
面粉:未添加增白剂的面粉,颜色白里带些微黄,有自然的麦香味,颜色过白的面粉很可能添加了增白剂。
银耳:银耳正常的色泽是微黄,颜色太白的银耳很可能被硫磺熏过。
水发产品:过白而且体积肥大,应避免购买和食用;有刺激性气味或者手一捏就碎的,用甲醛泡发的可能性很大。(记者:周爱明、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