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改造工程实施一年多了,“苏州菜篮子模式”也出名了,但居民对身边的菜场是否满意呢?近日,记者走访了里河、盘溪和朱家庄3家农贸市场,结果却发现,尽管环境变好了,规范的管理也确保让居民能买上放心菜,但是经营户却纷纷反映升级后的市场人气反而不旺了,利润也比以前更少了,不少经营户更退掉了摊位,在市场外打起了“游击”。是什么原因让居民不买“先进菜场”的账,也许市场的管理者要好好思考一下——
菜场环境犹如超市
8月31日下午,天气预报说的阵雨还未来临,天气很闷热,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奔赴菜场,买些蔬菜和肉回家慰劳一下忙碌的人生。
里河农贸市场的顾客越来越多了。而就在此时,一场雷阵雨来了。从里河新村到农贸市场的路变得难走了,黑色的泥水流淌着,而农贸市场里的地面是干净的。“以前,平时地面都是泥水,一旦下雨,更脏!简单说就是脏、乱、差。人进来根本找不到一块干净的地面,鞋子上沾满了泥水。”里河农贸市场办公室主任吴梅生谈起升级改造前的农贸市场,一直摇头。
而现在从外观来看,作为苏州老城区第一个升级改造后的里河农贸市场,变得卫生、整洁,在升级改造的伊始就得到了市民的极大认可。“以前乱的啦,闹轰轰的,菜农扔的菜叶子到处都是。我都懒得来菜场的。”在苏州工业园区工作的张女士说,“你看现在,环境与超市差不了多少,但是蔬菜却比超市新鲜多了,所以,现在我一般是来这里买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市场划分为蔬菜类、水产类、活禽类等五大功能区。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活禽区,利用透明玻璃与其他区域隔离,宰杀区也做了封闭处理。据卫生清洁人员介绍,现在,地面清洁程度的要求比以前严格多了,摊位卫生由摊主随时清理,市场还有人员专门对卫生进行检查。
市场管理走向规范化
9月1日上午,记者又来到盘溪新村,穿过曲折了几个来回的小巷子,终于看到盘溪农贸市场的牌子。前厅很宽敞,在门口旁的检测室内,有人员正在对蔬菜进行专业的农药检测。一台公秤放在窗口处,据了解,买完菜,顾客可以称一称,确定一下是否缺斤短两。
正在这时,管理员许建雯走了出来。她是这里最了解市场动态的人,每天她都要到市场上走很多遭,询问价格,然后在电子显示屏上将每一个品种的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展示出来,顾客可以参考显示屏上的价格体系斟酌菜价是否合理,当然,因为有参考价格,一般摊主也不敢乱要价。
据市场的经营者反映,许建雯对工作很认真,而她自己,谈起这个市场来也赞不绝口。对于每日的农药检测,许建雯说市场很重视这个环节,因为现在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都想吃到放心蔬菜。而对肉类、豆制品的管理,市场要求每个摊位的销售人员必须具备健康证,所进的肉类必须每日将票据明示于柜台上方,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食品合格的进货渠道。
据记者了解,升级改造成功的盘溪市场还为一些当地农民开设了自产自销专柜,蔬菜从农民自家摘来,很新鲜,成本也比较低,很受市民的欢迎。
据了解,盘溪市场还安装了闭路电视系统,30个探头随时对市场进行监控,这样可以保证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并能及时掌握市场的各种情况。另外,每个摊位的经营者在进入市场时,都必须签订消防安全协议,了解4个安全消防通道的用处,以及消防器材的使用办法。
在市民看来,升级改造过程中最具创建性的要属盘溪农贸市场自己首创了“先行赔偿制度”:摊主在市场管理部门事先须缴纳500元押金,一旦确定有损害顾客权益的时候,市场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罚。据许建雯介绍,一般都是缺斤短两或质量差的小纠纷,目前还没有碰到大的纠纷。但这个制度却能给经营者一定的心理压力,能督促经营者规范行商。
在朱家庄农贸市场,记者看到摊主统一使用标着“苏州南门市场(朱家庄)专用”的字样。据悉,市场的50多台秤全是市场统一发放的,如果秤坏了,也由市场统一维修,经营户是不能私自打开秤。轮换是指每台秤都编上了号码,今天甲商贩用1号秤,10天半个月后就用2号秤。这些方法从源头上杜绝了商贩弄虚作假的念头。
但许建雯认为,如果想捣鬼,怎么也会捣鬼,只有管理人员勤走、勤问、勤检查,才能从源头上制止缺斤短两的问题。
升级改造后效益下滑
“其实,升级改造后,人气比以前少了,生意比以前差了。”里河农贸市场办公室吴梅生主任却向记者透露了这一“惊人”的消息,看到记者表示不解的神情,吴主任进一步解释称,“很多市民有误解,认为投入了很大一部分资金进行改造装修,肯定摊位费上涨后菜价会上涨,有些岁数大的市民,反而不敢进来了。”吴梅生解释说,其实现在市场里的摊主经营困难跟眼下的市场形式也有关,猪肉涨价,蔬菜也随着涨价,导致消费者的误解更多。
“价格太贵了,我也不放心他们的秤,即使偶尔有些不够斤两,我也懒得去找他们理论。所以,有时我干脆到超市买。”家住里河新村的张先生说,现在全市只有朱家庄农贸市场可能不会缺斤短两。
吴梅生说,除了消费者的误解,升级改造后的农贸市场还面临着双重压力,首先周围大超市的挤压导致生存艰难。大超市进货渠道不同,进货量庞大,利润高,加上周围的欧尚、家乐福、大润发每天采取定时搞特价,苏州市的老人乘公交又不花钱,他们会专捡特价时段去超市买菜,这些菜比农贸市场的都要便宜。
另外,据了解,每天早晨和傍晚,会有很多当地农民挑着担子、挎着篮子来农贸市场附近卖菜,“这些零售商不需要缴纳摊位费,自然会比市场里便宜啊!”吴梅生说。在盘溪农贸市场,已经有一些摊主经不住零售商的挤压,退掉摊位,也去挑着担子在外面打零摊了。记者在盘溪农贸市场的小巷中,看到菜贩小陈挑着担子正在吆喝叫卖新鲜的蔬菜。据小陈讲,不久前他和妻子还是在市场里租赁摊位卖菜的,但是一个月下来,并没有赚多少钱,于是,他和妻子就退掉摊位,“这样没有摊位费的压力,比在市场里赚钱多”。
年轻的江女士说因为到这些农贸市场无法开车,所以她一般去超市采购,而她的婆婆则喜欢去超市选择特价菜或者在零摊上买菜,“那都是自家种的,真正的绿色蔬菜,价格也很便宜。”
走出困境需要更规范
“现在阻力很大,有些农贸市场是民企管理的,升级改造必然面临投入资金,企业不太情愿。另外,建设改造也面临着土地方面的困难。”工商局市场处的蒋显忠说。
而对于大卖场的挤压,蒋显忠则认为,“其实如果市民选择去超市,而放弃家门口的农贸市场,说明还是市场管理上有欠缺。作为管理者,应该了解市民真正的需求,其实大部分市民,尤其是老年人,更看重的还是菜价便宜。以前的农贸市场,商户可能只占一个摊位,300元租金。可是现在,面积大了,摊位费就会上涨,商户的成本就会提高,自然,菜价会略有上涨。”
里河农贸市场的摊主杨光英来自江西,一家老小就靠这个摊位赖以生存,里河农贸市场以前的摊位是5平米,现在是7平米,摊位费也从以前的600元涨到了现在850元。据杨光英说,菜的利润本来就小,现在成本提高,自己的压力很大。
蒋显忠建议,市场管理者也可以想办法,保持摊位费用不变,或者缩小摊位面积,从而增加经营者数量,保证市场和经营者双赢。或帮助经营者寻找批发市场,在大批量的基础上把价格降下来,并保证蔬菜和其他肉类品的新鲜程度。
而对于市场外的零摊,蒋显忠更认为这是农贸市场管理不善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可以找城管来解决,不要怕麻烦。另外,外边的菜虽然便宜,但是农药谁来检测?秤是否够斤两呢?如果农贸市场能绝对保证农药不超标,不缺斤短两,市场回流是必然趋势。因为市民还是希望能吃到放心菜。”
升级后让百姓唱主角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人误认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就是“农改超”,其实,是混淆了两者的概念。
所谓“农改超”,是指将传统的集贸市场改造成为现代化的连锁经营超市。在经营方式上也全部改变,改为超市统一进货、统一收款。据蒋显忠介绍,其实苏州在2003年时已经搞过“农改超”的试点经营,但是失败了,主要是经营方式不能被老百姓接受,加上价格上涨,最终被市场淘汰。人们已经习惯到农贸市场购买,习惯了讨价还价,这种传统的惯性在老年人身上表现得更突出。所以,目前,针对苏州的老城区,对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更符合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