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二”中销售数据亮眼的南极人,面临铺天盖地的质疑。消费者认为,自己只是购买了南极人的“吊牌”,而非公司产品。这源自南极人品牌拥有者南极电商多年来的“品牌授权”商业模式。砍掉生产端和销售端的自营环节后,公司的“贴牌+供应链服务”轻资产运营使得毛利率、周转率均高于同行,却让消费者担心产品质量。
授权店铺4000余家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来到南极电商位于上海市新世界百货楼的办公所在地。新世界百货是上海传统的百货商场之一,作为其拥有者的上市公司新世界,2017年总营收为30.22亿元,净利润为4.48亿元。而在此仅占两层楼办公的南极电商,2017年营收为9.86亿元,净利润高达5.34亿元。
“没想到南极人这么赚钱。在网上购买时觉得性价比挺高。”上海消费者沈先生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网购南极人产品价格不高,且产品种类多。
在各大电商平台搜索南极人的商品,发现涉及生活各个领域,包括保暖内衣、袜子等传统家居用品,以及腰托、玻璃杯、纸尿裤等“跨界”商品。
这让沈先生有些不解。据他观察,这些商品分布在各种南极人网上专卖店,均标榜为“正品”。
这主要原于“品牌授权”模式。南极电商董秘曹益堂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自2008年以来,南极电商为了解决传统企业产能过剩等痛点,设计了“基于品牌授权的供应链和电商服务”商业模式。公司根据供应商、经销商需求及业务发展需要,向其提供研发设计、质量管控、流量管理、数据分析与应用等多项增值服务,进而提升整个南极生态共同体的竞争力。曹益堂认为,这种商业模式既保留了南极人品牌的核心价值,又实现了场、货、人的精准配置和资源的合理分工,从单一服装品牌运营升级为产业生态服务。
随着该模式的推进,南极电商迎来快速发展期。2018年前三季度,公司旗下各品牌GMV(网站成交金额)持续增长。公司授权品牌产品的可统计GMV达105.40亿元,同比增长62.50%。
2017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旗下全品牌授权生产商为846家,授权经销商为3427家,授权店铺达4442家。
随着越来越多合作伙伴加入南极电商,质量问题随之而来。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南极人已经10余次登上国家质监部门及地方消费者协会的不合格产品“黑名单”,从蚕丝被、内衣、童装、冲锋衣到电推剪、按摩棒,均有产品上了质检“黑榜”。
根据2018年第2批内衣(针织内衣)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名单,本次抽查共有21批次内衣产品质量不合。其中,南极人(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一款经典舒绒柔棉保暖内衣(针织内衣)因纤维含量、PH值不合格被点名。
“品牌授权”模式遭质疑
“品牌授权本身是一个有效的‘多赢’模式,不仅南极人一家使用。”资深电商行业观察人士路鹏飞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在传统的保暖内衣“四大品牌”中,另外三家恒源祥、北极绒、俞兆林同样采取品牌授权模式,优衣库、无印良品等品牌同样不是自己生产商品。
路鹏飞指出,南极电商品牌授权模式确实提供很多增值服务,从品牌运营、生产设计、数据分析等维度帮助合作伙伴。
“但成功有前提,品控一定要到位。”路鹏飞表示,优衣库、无印良品等海外巨头并非没有质量问题,但品控相对严格很多。而南极人等品牌的授权生产商和授权经销商,在当前情况下容易“越线”。此前的花花公子、皮尔卡丹等海外品牌就因此导致自身品牌大打折扣。
路鹏飞透露,家纺大市江苏南通是南极人授权生产商和授权经销商的集中地之一。中国证券报记者联系到的一位南通叠石桥国际家纺城的商户表示,当地很多企业生产线不饱和,只能和品牌商合作。只要缴纳足够的品牌费用,并具有一定资质,就能依赖大品牌的线上销售分一杯羹。在这些品牌商中,南极人的门槛相对较高。
不过,该商户透露,这些品牌在线上的价格非常便宜,挤压了利润空间,因此部分授权经销商私下从非授权生产商处低价“拿货”。这样一来质量很难保证。在当地和一些区域电商平台,很多南极人“同款”产品几可乱真,普通消费者无法辨认。
对于这种违规“拿货”的行为,曹益堂进行了否认。他表示,合同明确规定授权经销商必须从授权供应商处采购产品。而且互联网时代数据透明,可以进行监控。公司授权的一些家纺工厂在南通批发市场有自己的办事处,不仅面向国内客户,同时面向国外客户。经销商的小批量补单,从授权工厂的市场办事处拿货无可厚非。曹益堂指出,南极人绝非“只卖吊牌,没有品控”。南极电商一直重视品质管理,建立了系统化的巡检、抽检和送检机制。
曹益堂表示,品控方面南极人还有改进的地方,未来将多方面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比如,将公司质量管理员增加至120人,对所有合作工厂及店铺的质量管理全覆盖等。
路鹏飞则认为,当前不少本土品牌的授权模式相对粗放,且品牌在市场上并没有较大溢价,还是主打价格战,存在透支品牌获取利润的情况,最终导致品牌价值下滑。本土品牌应该学习外资对品牌授权的苛刻管理。比如,要求授权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品牌培育能力,而不是以短期获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