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定增越来越难,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不少定增公司正遭遇融资难题。为完成定增,承诺兜底已经成为“标配”,甚至有公司给出回购、不要后端收益的超级优惠条件。业内人士指出,包括定增在内的整个再融资市场目前都处于相对困难的处境,上市公司要缓解资金“饥渴”仍然面临很多难题。
终止案例猛增
6月以来,A股的连续下跌不仅影响了二级市场,一级市场的上市公司定增活动也受到明显冲击。
7月3日晚,九洲电气发布公告称,公司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终止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议案》。此前,公司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6920万股,募资总额不超过6.5亿元。
无独有偶,西藏城投当日也宣布终止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配套资金事项。此前,公司曾计划购买资产事项,同时向不超过10名其他特定投资者发行不超过349.7万股,募集配套资金5077.65万元。
事实上,从6月份以来,定增终止案例明显增多。choice统计数据显示,仅6月份就有28家上市公司终止定增方案,远超5月份的13家和4月份的12家。
对于终止的原因,除内部自身因素外,市场环境、监管政策、融资时机等外部因素发生变化成为大多数公司的“标配”理由。深圳一家从事定增业务的私募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定增市场破发状况严重,定增价格高于二级市场股价的情况比比皆是,“这种状态下,直接在二级市场买显然更划算,而且不必受减持新规等的诸多限制。”
数据显示,截至7月4日收盘,今年定向增发共完成179笔,其中117笔出现“倒挂”,占比高达65.4%。而在倒挂案例中,最新收盘价较增发价格跌幅超过20%的有61家,占比过半。
兜底利率水涨船高
定增频频“流产”,上市公司急寻“现金流”却可望不可得,不得不动用“十八般武艺”找钱。
业内人士介绍,对于部分质地一般、融资需求迫切的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承诺兜底收益通常是定增“标配”。有部分公司大股东则会给予后端分成,即拿出增发股票变现收益的一部分给资金方。但是随着行情越来越差,上市公司让利给资金方的程度也越来越大。
“已有公司开出了回购、不要后端收益的特别承诺。”深圳一家资管机构人士表示,“以前年化收益率多在6%-8%,如今普遍涨至10%,少部分民营上市公司则给得更高。”
“我们之前拿到一家上市公司的部分定增份额,帮忙寻找资金方,但一个多月还是没找齐。”上述机构人士表示,眼看定增批文即将过期,他们不得不与公司紧急商量对策,看是追加认购,还是下调募资额或是干脆放弃定增。
部分公司已经采取了相关措施。如智飞生物7月3日晚间宣布,将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由23.5亿元缩减为不超过21亿元。6月28日完成增发股份上市的苏试试验,此前计划定增募资上限为4.58亿元,结果首轮询价情况并不理想,于是启动了追加认购发行程序,最终募得2.2亿元。
“整个信贷环境在缩紧,很多以前可操作的‘借钱’模式如今行不通了。”上述机构人士告诉记者,为了应对找钱难局面,部分上市公司不得不开出比以往更优惠的条件来吸引资金方。
再融资市场整体遇冷
定增只是再融资市场的一个缩影,今年整个再融资市场都偏冷。根据数据统计,截至7月4日,上市公司增发募资金额为4705.22亿元,仅有去年全年1/3左右。可转债发行总金额639.47亿元,可交换债发行总金额516.10亿元,同比增速都大大不及去年。
华北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资本市场资金面趋紧,上市公司融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债市违约风险也有所增加,导致再融资难度日益增加,市场早已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
事实上,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违约风险频发和再融资“遇冷”已经形成一个互相强化的“负反馈”效应,对于上市公司的压力越来越大。
新世纪评级戴晓枫就在报告中表示,融资环境方面,2016年发行人融资环境整体较为宽松,债券市场处于高速扩容期。2018年以来,资管新规颁布、非标融资受限、监管环境趋严,部分发行人融资环境收紧,融资成本升高;同时债券市场进入集中偿付阶段,对于债务压力较大的企业,若在债券到期前无法获得新的融资进行本息偿付,就容易导致违约。
“今年来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一些企业发展前景不乐观。在这一背景下,投资者会更侧重投资回报的确定性。与股权投资相比,可转债、可交债具有债券因子,所以上市公司再融资中可转债、可交债等融资额均有较大幅度上升。”上述华北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不过从目前市场的信息来看,即使是债券融资也相对困难。目前市场整体对于中低等级信用债态度谨慎,发行人评级中枢明显上移。一位券商债券承销人士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债券承销难度大大提高,所在券商不得不提高发行人评级,“只做AA+以上评级的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7月4日记者从多位券商人士处确认,对于7月1日以后申报的再融资项目,要求发行人的财务数据更新到6月30日,这意味着再融资项目申报审批的流程将再次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