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国春
“癌症”不包括原位癌、长期保险产品险企可以单方面调整费率、产品等待期过长……保险条款中隐藏的这些坑,一直以来备受消费者的诟病。
为了杜绝这些纠纷源头,中国银保监会近期下发《关于组织开展人身保险产品专项核查清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人身险产品进行集中清理整顿,并首次公布了《人身保险产品开发设计负面清单》。
万件产品迎来核查
《通知》要求,除了各公司所有在售存量产品,已备案但不使用的“储备”产品和已停售但计划重新销售的产品也在此次核查清理之列。监管者的态度明确——所有人身险产品都要纳入核查清理范围,让历史遗留问题产品无处遁形。
监管部门要求各公司依照《负面清单》,对产品逐个核查,摸清底数。随后,对不合规的问题产品进行清理,并在6月30日前上报核查清理和整改落实报告。
“时间紧,任务重。”多位寿险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此次核查清理产品范围,全面彻底、不留死角,工作量很大。
据记者了解,寿险公司产品数量上百是普遍情况,一些公司可能达到200以上。目前人身险行业共有险企86家,以此计算,行业总产品量很可能有上万件。
重拳出击四类行为
《通知》明确了核查工作的四项重点:一是严查违规开发产品、挑战监管底线的行为。重点核查清理各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在产品定名、设计分类、保额设定、万能账户实际结算利率确定、分红险利益演示、投资连结保险单位价格确定等方面不符合监管要求,通过变相提供生存金快速返还、减少基本保额等方式规避监管规定等。
二是严查偏离保险本源、产品设计异化的行为。重点核查清理各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违背保险基本原理,异化产品设计形态,通过责任设定、精算假设、现金价值计算等方式将产品“长险短做”“名实不符”,扰乱市场秩序等。
三是严查罔顾公平合理、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重点核查清理各公司产品开发设计不公平、不合理,通过延长等待期、降低保额等手段代替核保,变相削弱保障责任,通过设定不合理的理赔条件惜赔、拒赔,侵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破坏行业形象等。
四是严查以营销为噱头、开发奇葩产品的行为。重点核查清理各公司产品开发设计严重缺乏经验数据基础,随意约定保险责任、保险金额,追求营销效果,炒噱头、蹭热点,定价随意调整,数据造假,严重偏离经营实际等。
首设产品负面清单
为了使此次核查清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银保监会还首次推出了人身保险产品开发设计负面清单,52条禁令涉及产品条款设计、产品责任设计、产品费率厘定、产品精算假设、产品申报使用管理五个环节。
比如在产品条款设计方面,包括条款文字冗长,重点不突出,不通俗、不易懂,不便于消费者阅读理解;条款的重要释义不符合消费者通常理解,比如,“癌症”释义中未包括原位癌责任;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产品,在被保险人身故后,不全额给付身故保险金,要按条款约定标准分期给付生存金给保单受益人,变相增加身故保险金给付条件等。
而在“产品责任设计”中,清单就分别指出年金保险、分红保险、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常见不当行为,比如“年金保险产品长险短做,通过生存金快速返还形式,将消费者所交保费大量快速返还,把长期年金保险实际做成短期产品”“分红保险产品设计异化,产品条款中包含了账户管理、保证利率等概念,与万能型产品类同”。
大批产品可能面临停售?
记者梳理发现,2016年以来监管层已经下发过6个文件来规范人身险产品经营。包括《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公司销售管理工作的通知》《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暂行办法》。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通知》是在此前一系列对产品形态进行规范的基础上的细化,进一步严格限制了规避监管和偏离保障的产品。
那么,此次人身险核查行动对行业究竟影响有多大?一位中小寿险公司总精算师认为,《通知》是对人身险产品问题的大总结,原保监会也下发过很多指导文件,许多问题产品已经被处理了。对照负面清单,问题产品占比或在10%-20%之间,不可能出现产品大面积停售的情况。
保险专家提醒消费者:之前,每逢产品调整文件下发,总有“炒停售”营销手段上演,消费者应当警惕,停售的往往是不合规产品。当前有投保需求的消费者要尽量挑选无问题产品,或者等整改后保险公司开发更多合规产品时再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