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是一趟通往资本之海的大冒险,结果变成了排队搁浅。
一艘、两艘、三艘……一眨眼,二十二艘IPO大船搁浅在入海口。
自新一届发审委上任以来,IPO审核低通过率引起拟上市企业和相关中介的广泛关注,甚至成为整个证券市场的焦点:IPO一周通过率20%,本届发审委审核通过率55.74%。
面对新股发审低通过率的“常态”,排队的488家IPO企业忐忑不安,保荐机构等中介如履薄冰,连已上市公司的资本之海都掀起了波澜。
有业内人士感慨:审核风向就像橡皮筋,松的时候啥感觉都没有,紧的时候感觉能把手勒断。
据记者统计,大发审委上任以来,共审核60家企业,34家获通过,19家企业被否,另有5家企业暂缓表决,通过率降至56.67%,与前期相比,IPO通过率降低了两成以上,接近三成。统计显示,自2016年至今(截至2017年11月30日),发审委共审核IPO企业712家,其中608家获通过,过会率为85.39%。明显降低的通过率引起了业界关注。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堰塞湖”现象正在消失。据统计,2017年,IPO企业从发行申请受理到完成上市,平均审核周期为一年3个月左右,较2016年需要2.4年以上的审核周期大幅缩短。
同时,根据目前证监会核准速度,预计2017年全年将核发430家。未来从申报到上市平均审核周期有望进一步缩短至12个月。
提高合规度是关键
一方面,IPO审核明显加速,堰塞现象明显缓解,市场对此翘首以盼;另一方面,大发审委手起刀落,过会率屡创新低,IPO企业哀鸿遍野。
究竟是什么铸就了IPO这“冰与火之歌”的奇景?是审核力度发生变化还是这些企业确实不行?
北京某大型券商资深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变”,发审委员刚刚换届,审核风格相应改变;二是“不变”,证监会依然坚持“从严审核”的导向不动摇,质量不过关的公司就是不得过会。
中邮证券研发部副总经理程毅敏则进一步指出:“IPO通过率大幅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他认为,首先,发审委的审核方式重大改革后,审核风格变化有一定时间的适应期;其次,发审委员的终身追责制度改革,倒逼委员从严把关。因此,在过会企业质量不高的情况下,通过率大幅下降。
会不会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对此,大发审委上任伊始就让市场为之猜测不停。
那么,上会企业为何会“折戟沉沙”?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通过率的下降归根究底还是企业本身存在一些问题。
记者梳理发现,被否企业被发审委员“顺藤摸瓜”多数是因为自身暴露了若干的“蛛丝马迹”。比较多见的有:毛利率高于同行企业但缺乏合理解释、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披露、是否存在同业竞争、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募投项目的合理性。
以最新被否的联德精材为例,联德精材被发审委员重点关注了客户依赖性、关联交易、员工薪酬、高管薪酬以及子公司等相关问题。
不难看出,联德精材被否原因涉及信息披露重大遗漏、招股书真实性存疑、出现重大会计差错、经营管理不规范、独立性存疑等诸多问题。
由此可见,除了对企业盈利和持续经营能力等常规财务指标的关注,大发审委把目光更多投向了日常生产经营和内控制度落实等合规性领域。
“不让申报企业带病过会”,这是年初证监会就透露的监管信号。
业内人士表示,打铁还须自身硬,申报企业要想过会,还是要从自身做起。
壳资源难受追捧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IPO审核日渐趋严,通过率大幅下降之后,或许会有一部分拟IPO企业选择“借壳上市”,从而再度掀起壳资源的“追捧热潮”。
对此,投行人士赵笏阳对记者表示,并购重组市场会保持目前平稳的状态,追捧热潮可能性不大。IPO收紧会带来借壳上市的热潮,是基于以前的市场经验,但是目前来看,借壳的优势并不明显。
据了解,伴随着IPO提速和并购重组的审核趋严,二级市场“壳公司”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巨变。
一位私募人士对记者透露,目前“壳公司”的买卖基本陷入停滞状态,从“一壳难买”逐渐变成“一壳难卖”。
数据显示,自从2016年的重组新规出台之后,借壳越来越难。2016年筹划重组上市的有30多例,2017年包括360借壳江南嘉捷在内也只有5例。
对此,程毅敏指出,“在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自然筛选和淘汰的过程会使得可选择的壳资源标的变得更多,也就是说,存量的壳公司会变得更多。从这个角度分析,市场应该不会出现壳资源受追捧的现象,反而会继续遇冷。”
保荐机构更谨慎
当前大发审委对市场释放的一个监管信号就是,以价值为衡量标准,将优质的公司请进门,质地不好的公司就挡在A股市场的门外。
IPO审核的不放松,对于保荐机构来说,挑战同样存在。
赵笏阳指出,“所有的投行业务都是结果导向型,如果项目做不出来,前面的努力都是虚空,如果一个IPO项目被否,就浪费好几年。现在这种低通过率会使得中介机构,尤其是券商,在承揽项目、评估成功概率时更加谨慎和保守,风险比较大的项目可能就不会接。”
此前,业界曾有 “业绩一俊遮百丑”的判断,3000万元净利润门槛被业内看作IPO上市的隐形红线,也是大多数券商的最低立项标准之一。不过,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一些大型券商已经把最低的立项标准提高至净利润5000万元以上。
但“一俊遮百丑”已成过去,“再俊也要干净”才是现实。上述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当前审核现状下,我们对于IPO项目的选择会更加谨慎,立项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目前,除了业绩标准,我们内部对于业绩的真实性,企业的规范运作要求也会更高。未来,我们会更加积极地承担起资本市场‘看门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