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强险与数亿车主的利益息息相关,经营状况备受关注。随着2016年交强险经营报告陆续出炉,各险企均已交出成绩单。北京商报记者最新统计发现,虽然去年经营状况有所改善,整体盈利同比微增2亿元,但仍难掩承保亏损的现状,其中平安产险成为交强险承保亏损王,其中非营货车赔付居高成为元凶。业内呼吁,交强险应当分区域、分车种进行费率调整,以免影响整体经营状况。
老三家差别大
平安产险“双亏”
在车险市场,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财险稳居三甲。不过,对于三甲车险巨头而言,交强险的经营可谓喜忧参半。北京商报记者从3家保险公司官网查询获悉,2016年,车险老大人保财险交强险经营利润为28.73亿元,分摊的投资收益为16.35亿元,承保盈利12.38亿元,实现承保和经营双盈利;车险老二太保财险经营利润为4.78亿元,分摊的投资收益为7.51亿元,承保亏损2.73亿元,如此来看,该公司交强险经营盈利的同时承保有所亏损,投资立下大功;与人保财险、太保财险相比,平安产险的交强险经营并不尽如人意,经营亏损2.36亿元,分摊的投资收益为11.51亿元,承保共亏损13.87亿元,也就是说,平安产险的交强险经营和承保双双出现亏损。
对于平安产险来说,2016年也是经营利润转盈为亏的一年,数据显示,2015年平安产险交强险的经营利润为1.67亿元,分摊的投资收益为15.37亿元,承保亏损13.69亿元。就2016年当年来看,在市场上交强险承保亏损中,平安产险占了大头。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去年保险业交强险承保亏损22.13亿元,而平安占比超五成,一举成为承保“亏损王”。
与此同时,在车险经营方面,交强险的保费收入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据显示,自2006年7月平安产险开始经营交强险业务以来,2006-2016年度交强险业务保费收入分别为22.55亿元、51.83亿元、58.8亿元、79.86亿元、120.51亿元、159.89亿元、188亿元、216.06亿元、258.71亿元、305.91亿元、341.25亿元。其中2016年交强险的保费收入占公司当年所有业务的19.2%。
非营客车拖后腿
去年承保亏损1.56亿
对于平安产险经营交强险亏损的原因,从承保车辆类别来看,2016年全年,营业客车、非营业货车、营业货车、摩托车和拖拉机分别经营亏损9803万元、1.56亿元、1513万元、4757万元和1199万元,其中非营业货车亏损最多。
而从2006年经营交强险以来,截至2016年末,平安产险交强险承保营业客车亏损最多,营业客车的累计经营亏损为10.31亿元。另外,非营业货车、特种车、拖拉机和挂车分别累计经营亏损5.78亿元、2375万元、1.22亿元、6.24亿元。
从地域区分来看,2016年全年平安产险经营交强险亏损最多的3个省份(直辖市)为江苏省、浙江省(除宁波市)和上海市,分别经营亏损6.37亿元、4.68亿元和3.98亿元;同时,2006年以来累计经营亏损最多的也是上述3个省份(直辖市),累计亏损数额分别为21.21亿元、18.27亿元、14.98亿元。
由此可见,承保车辆类别以及承保地区不同,经营的利润也会有不同。平安产险在交强险精算报告中指出,相比交强险开办初期,车均风险保费大幅上涨,其原因首先在于交强险限额大幅上调,2008年初交强险死亡伤残/医疗费用责任限额从5万元/8000元上调至11万元/1万元。另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人伤赔偿标准逐年增加,该增长比例每年约为8%-12%。值得注意的是,各地人伤赔偿标准是依据当地 GDP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的增加而增长,所以不同地区赔付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亏损王”求创新
科技引入堵风险敞口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面对经营亏损的困境,平安产险仍在车险服务方面谋求创新发展。11月17日,平安产险与CCC Information Services中国(CCCIS)正式达成保险科技深度合作。据悉,CCCIS将为平安产险提供APD理赔管理系统,其独有的风险规则引擎,通过事前强制管控、事中风险管控、事后追踪稽查,对风险进行实时量化监督;并从3个方向7个维度进行详尽分析以及风险甄别;同时结合对海量理赔信息的分析管理能力为平安产险服务。
事实上,车险费率市场化之后,各险企不断引入新科技来提升服务时效和客户体验。今年以来,平安产险推出了“一键包办”和“极速查勘”服务。所谓“一键包办”是指提供事故车辆维修上门接送、三者车损无忧理赔、事故车辆救援免垫付等一站式代办理赔服务。
而“急速查勘”,则是利用后台理赔大数据资源分析不同入口的报案情况,筛选出真正需要现场处理的案件,再通过智能调度平台,分析周围查勘员的工作量和忙闲状态,运用算法实现就近快速派工,从而达到“极速查勘”的目标。今年10月,继“极速查勘”、“一键包办”服务后,平安车险理赔服务再度升级,上线了“云理赔”O2O定制化服务。
区别化定价呼声起
大货车交强险未来将涨价
实际上,车险的创新是提高服务质量的措施,而对于如何改善交强险发展的尴尬境遇,才是主要问题。数据显示,2016年交强险实现经营利润46亿元,同比微增2亿元,不仅创下十年来新高,也是行业交强险连续第四年盈利。
长期来看,交强险经营效益很大程度上依赖投资拉动,承保亏损在短期内很难改观。2014-2016年,交强险投资收益分别达到63亿元、93亿元、68亿元,以此弥补了承保亏损,推动交强险经营盈利额不断增长。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6年底,交强险累计投资盈利412亿元,而决定交强险综合经营效益的承保状况则面临大规模亏损,累计亏损560亿元,平均承保利润率为-5.6%。对此,行业将这一局面归咎于交强险经营模式存在的弊端,认为前端政府统一订价、后端企业自负盈亏显然有失公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交强险承保亏损主要原因还是和定价机制有关,现在很难做到风险和价格匹配。因为交强险涉及到对人身的赔偿,实际上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对人身风险的赔偿标准高一些,而目前全国交强险基本都是一个价,各个地区没有差别。”
“不同的车型、车辆,不同的使用用途差别也没有体现出来,营业用车和家用车也会有不同。其中,营业用车的出险率比较高,比如大型货车、拖车,农村拖拉机等风险也较高。 ”朱俊生认为,应改进定价机制,尽量让价格和风险匹配,高风险的高费率,低风险的低费率,区分不同地区和车型,这样一方面可以体现公平,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解决亏损。如此来看,一旦差别化定价,出险率较高的大货车的交强险将会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