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2.2亿,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3.71亿,占总人口比重将从现在的16.7%上升到25.3%,中国养老服务产业面临着有效供给不足的挑战。保险与养老向来被认为是“天配”,在近日召开的第22期珠江金融论坛上,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兼泰康之家首席执行官刘挺军透露,泰康在养老方面已投资逾200亿元,占保险行业约50%,未来5-8年,泰康还将在全国投资1000亿元,发展医疗和养老产业。
养老产业进入门槛高
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不仅面临老年人在人群中占比的增多,还面临生育率下降带来的底部老龄化问题,家庭结构出现小型化的特点。选择何种养老模式更为符合国人需求,成为商业资本探索的方向。
根据“十三五”养老规划,我国2016年实际养老床位供给缺口已经达到243万张,到2030年还将有804万张床位的增量。按照单床投资10万元保守测算,为填补现有缺口,2016年养老床位建设的投资资金需求将超过2000亿元。
我国各类养老机构达4万多家,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有约20%,结构性供给短缺问题突出。
然而,由于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特殊性,使得其进入门槛较高,许多投资资金望而却步,制约了市场机制下优质养老产品的发展。这种特殊性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我国的土地成本较高。我国,居住类物业的租金回报率只有1%-2%,总运营回报率平均约3%-4%,对于市场化条件下的投资资金吸引力有限。二是我国缺乏对老年医学、全科医生、护士,特别是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教育和训练,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同时产出效率较低,进一步加剧了运营压力。
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兼泰康之家首席执行官刘挺军介绍,以泰康之家·粤园为例,从拿地到开业,前后花了三年时间,这三年间投资的20多亿是没有回报的,而且入住率要达到80%-90%才能进入盈利周期。“如此大规模的投资,一般的资本根本做不起。”
保险与养老成“天配”
虽然中国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着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运营管理难度大、产业利润薄的发展挑战,但在资金运营上,与保险资金却正是“天配”“绝配”。刘挺军指出,保险公司拥有大量长期资金,需要寻找有稳定回报的投资出路。养老社区就非常符合保险资金投资的要求:安全、不受经济波动影响、有稳定的现金流;长期稳定的收益特点,恰好可以解决寿险资金的资产负债匹配方面的需求。其次,保险公司有自己强大的销售网络和客户资源优势,所以,相比一般的养老机构更容易吸引到中高端的客户。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透露,据协会统计,目前包括泰康、国寿、太保、平安、太平等8所保险公司投资的养老社区项目,实际的投资额度将近300亿,全部建成后,可以提供33万张的床位。
以泰康为例,自2009年保监会批准成为第一个用保险资金投资医疗养老的试点,到2017年,泰康已完成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亚、苏州、成都、武汉和杭州的八城布局,深度辐射华北、华中、华南、长三角、珠三角、西南等全国核心经济区域,累计拥有130万平米、13000户的总体规模。“先走一步”的泰康,结合中国长者养老的特点开创了医养融合的新模式。截至目前,泰康已与国内外多家顶级医院形成战略合作,在养老社区形成“三级医院临床诊疗+社区配建康复医院+CCRC持续关爱社区”的三层次医养服务体系的搭建。
截至2016年,广州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是154万,占户籍人口的17.79%,2020年广州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85万。在第22期珠江金融论坛上,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杜德清表示,广州已经成为我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高地和热土,除泰康外,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新华人寿等大型保险产业项目也落地广州。
广州市金融局局长邱亿通认为,2016年广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800亿元,超越房地产,成为全市第五大支柱产业;今年9月,广州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体系中排名第32位,是大中华地区唯一排名和评分双上升的城市。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规模大、成本适中的特点,非常适宜投资健康产业这类投资回收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对融资成本控制有效高要求的领域。保险资金投资健康产业发展,不仅能满足保险资金期限匹配、收益匹配、风险匹配等资产负债匹配要求,也能为健康产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融资和再融资来源,最终实现保险业和健康产业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