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岳纲举
我国把2015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践行绿色生活”。的确,绿色消费理念如今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馨安全的港湾,营造绿色环保的居家环境是践行绿色生活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么,要想让自己的居家环境更加环保健康,就要从装修开始,从选购建材产品、软装家具及设计方案等方面着手打造。
建材:天然材质最安全
油漆含甲醛影响人体健康,石材瓷砖等产品有辐射可能致癌,家具有味道呛得人流泪……类似这样的新闻报道屡屡见诸媒体,让消费者对建材选购无从下手。那么,如何才能买到绿色环保的建材产品?
一般来说,装饰材料中的大部分无机材料是安全无害的,如龙骨及配件、普通型材、地砖、玻璃等。有机材料中的部分化学合成物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危害,如苯、酚、甲醛等物质及它们的衍生物,这些物质具有浓重的刺激性气味,可导致人体产生病变。
因此在装修过程中,应尽量不大面积使用木制合成板材来装饰墙面,可将原墙面找平后,涂刷水性涂料,尽量减少使用壁纸,特别是不要刷过涂料后再贴壁纸,这样会造成叠加污染。如果需要使用壁纸,应尽量采用天然织物产品,如以棉、麻、丝绸等为基础材料制成的壁纸,并使用环保性能较好的胶粘剂。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地面材料种类繁多,如地砖、天然石材、木地板、地毯等。其中,地砖一般没有污染,但应选用不含放射性元素的产品;选购复合木地板或地毯时要仔细查看产品说明;若采用实木地板,则粘接剂应选用有机物散发率较低的产品。
目前我国普通住宅的层高一般不高,为避免居室空间显得压抑,装修时应尽量不做吊顶。若一定要做吊顶,建议只在局部做,不大面积设置。此外,最好使用轻钢龙骨纸面石膏板、硅钙板等材料来替代木龙骨夹板。
软装家具:污染隐患不容忽视
在装修过程中,即便消费者购买到了环保建材,也不等于居住环境就一定安全无污染,因为施工工艺、软装装饰、家具等都有可能存在污染隐患,所以不容忽视。
受目前家装从业人员水平及施工设备的限制,施工方法对居室环境的影响很大。例如,有施工队在复合木地板下面铺装大芯板,安装木门、门套、窗套的尺寸不合适时用胶粘剂来填充误差的缝隙等,这些做法都会增加污染物的释放。
另据业内专家介绍,由于甲醛的防腐能力特别强,所以,为了使纺织品达到防皱、防缩、阻燃等效果,或是让印花、染色更加持久,商家一般会在生产纺织品时添加甲醛。在家装领域,软装饰材料包括窗帘、床罩、枕套、沙发布等,这些都采用纺织品制成,因此是甲醛污染的重灾区。挑选时,消费者最好购买含棉麻成分较高的布料,并注意是否有异味。若有,则说明其中含有有害物质。
家具是造成室内污染的来源之一,很多人认为实木家具较为环保,其实也不一定。若实木家具表面涂刷的是油漆,则将其放置在居室中一样会产生污染物。所以,选购涂刷水性漆的实木家具才更加环保。选购板式家具时,消费者首先要查看其板材的环保性能,其次看其做工及封边是否精细。封边不严的板式家具一般存在质量问题,消费者切勿选购。
环保理念:善于做减法更环保
“你看网上这张装修效果图里的××挺好的,我们也弄一个吧!”“朋友家弄了一个××,我们也弄一个吧!”……“总看别人家的好”的思维方式不仅流行于教育孩子方面,也体现在对居室的设计装饰方面,而这种思维不仅会让装修预算超标,也会让家装设计失去风格,变成“大杂烩”,还会加重污染物的释放。由此可见,让居室环境更环保的首要条件是,给装修做减法。
要想让居室环境更环保,业主在设计装修方案时应本着“天然去雕饰”原则。例如,如果颜色用得过多过艳,就会造成光污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如果用的材料过多,那么累计的污染源也就越多。所以,最好的设计方案是能简就简,保证室内空间的流动性,让居住者能够享受到更多阳光和新鲜空气,这样的居室环境才健康、环保。
消费者要想在家装方面实现减法思维,就要克服以下几个常见心理:第一,喜欢的陈设就一定好。事实上,为了居室环境的安全环保,即使喜欢某项陈设,也要忍痛割爱;第二,怕空。很多人一看到家中有空地方就想用家具或软装产品将其填补或加以利用,其实这并不见得更好看,就像一幅画,有留白之处才能让人赏心悦目;第三,一步到位。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往往为居室增添一些并不实用的陈设,同时也加重了室内污染。
环保法规盘点
●《环境保护法》
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作为环保领域的基本法律,其对建材、家具、建筑等行业将产生重大影响。
●《大气污染防治法》
该部法规的征求意见稿于2014年9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增加了“工业大气污染”一章,对建材、涂料行业治理污染提出了具体要求。
●《涂料消费税》
其中规定,自2015年2月1日起,我国对电池、涂料征收消费税,并在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环节征收,适用税率均为4%。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于2015年4月25日发布,其中提出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岳纲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