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种被叫做“数码毒品”的特殊音乐在网上迅速传播开来,据说听了这种音乐之后,有的人会兴奋上瘾,有的人会情绪失常,有的甚至会选择自杀……因为这种“音乐”太过恐怖,有点类似毒品,所以被人们称之为“数码毒品”,并且目前已经受到管制。
而这种音乐究竟是怎样一种声音?是否真有如此吓人的效果?记者为此展开调查。
一种听了之后会产生吸毒效果的音乐
通过改变脑电波让你产生快感
记者从网上了解到,“数码毒品”又叫音频毒品,英文名为“I-Doser”,翻译过来是“听的药”的意思,其实就是一段段不同的音乐。最早是2008年从意大利等国的网站上流行起来的,后来流行到了韩国,接着又来到中国。这种“药”根据不同的需要分很多种,大约有70多个文件,每一个音乐文件代表不同的“药效”,比如名字为Excite(兴奋)的就是让你听了兴奋;Alcohol(酒精)就是听了有喝酒的感觉;Cocaine(可卡因)听了会有吸毒的快感;还有听了让你产生快感的,如Quick Happy等等。
这些音频文件的时间长短不同,大部分都在30到45分钟之间,也有时间简短的,比如Quick Happy就只有5分钟时间。而据一些外国网站介绍,该“毒品”的工作原理就是刺激人脑中的脑电波释放,刺激产生不同的脑电波从而引发心理变化,比如刺激脑电波中可以使人内心平静的α波(7~13Hz),就能使人变得平静;而刺激有紧张、兴奋效果的β波(14~30Hz)就会使人兴奋,等等。每个“数码毒品”同时还附加了一个如同“处方说明”的文本文件。上面写着:“应该戴上耳机,双手整齐地放在一起,闭上眼睛听”。否则难以达到效果。
正因为“数码毒品”有这么多神奇的效果,吸引了很多网友的关注,网民们纷纷下载这些音频文件来倾听实践,看看是否真有如此“神效”,特别是吸引了很多喜欢新鲜刺激的青少年。在一个视频网站,记者看到有些网友把自己亲身体验这些“数码毒品”时的视频发到了网上,视频中那些正在听“数码毒品”的青少年们都双目紧闭,有的会突然情绪异常,在惊恐中一跃而起,疯狂摇晃身体;有些人则是紧闭双眼,好像处于极大痛苦之中;而有些人则显得十分亢奋。但也有人怀疑这些视频的真实性,被质疑是弄虚作假。
而这些“毒品”还被一些商家利用,一个海外英文网站上宣称:“这是一家值得相信的公司开发了这个药,多数经过了专家的临床试验,是值得信赖的产品。”并且还标有价格,药价为每个文件3至56美元。但是,该网站没有公开开发该药的公司名称和临床试验结果等资料。
“数码毒品”听上去像噪音
但声音确实能改变脑电波
那么,这些“数码毒品”究竟是否真有网站介绍的那么神奇呢?“数码毒品”听起来是否真像仙乐飘飘一样迷人呢?记者通过正轨渠道获取了部分这样的“数码毒品”,但听了之后有点失望,这些所谓的“毒品”其实就是一段噪音,就像收音机在没有收到电台时发出的那种刺耳的“沙沙”声,又有点类似话筒在调整声音时突然发出尖锐的“滋滋”声,而且是持续不断的,只是不同的文件发出的声音频率和节奏不同,声音高低也不一样。这种声音听得时间久了耳朵会非常难受,会出现耳鸣或头晕的现象,神经比较脆弱的人最好不要尝试。
记者为此采访了南京脑科医院脑电室的陆恒东主任,陆恒东说,“音乐确实有改变人脑电波的功能,当人在听不同的音乐时,脑电波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比如,当人听到能令人心情放松、非常舒缓的音乐时,大脑里的α波确实会增多,当听一些振奋人心的音乐时,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大脑中的β波也可能增多。人的脑电波是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不仅仅音乐,光线、视频、画面等等,都会对人的脑电波产生影响。陆恒东举例说,他们曾经试验,如果在双目紧闭的人眼前打闪烁的灯光,人脑中形成的脑电波也会产生变化。
所以,陆恒东说,从这一点来看,那些介绍“数码毒品”功能的说明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他们所阐述关于脑电波的理论也都是对的,比如α波可以使人平静;β波可以使人兴奋紧张;而θ波会使人处于清醒和梦幻之间,等等。而这些所谓的“数码毒品”也就是根据人脑电波不同的功能来开发的,“管不管用不好说,但这些理论是对的。”
“数码毒品”能否使人上瘾很可疑
上瘾需要有一系列对人有副作用的表现
但是,陆恒东对他们说的有一点表示怀疑,就是说这些“数码毒品”会使人听了“上瘾”,“上瘾这个概念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习惯了,而是达到一种病态了。”要符合“上瘾”的标准,是需要人体的各项生理指标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说上瘾,而不是仅仅说形成一种习惯或者是一种爱好。“而音乐能让人听了上瘾,这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就好比一个人很喜欢听贝多芬的音乐,没事就想听一段,这不能说他上瘾了。”
陆恒东说,上瘾是要人如果不干某件事或不吃某样东西就会难受、浑身不舒服,比如有酒瘾、烟瘾的人,如果不给他酒喝,或不给他烟抽,他们如果会表现出流泪、渴睡、头昏等现象,这才叫做上瘾,就是会对人产生副作用,才能称之为上瘾。但现在还从来没听说有人因为不听音乐了就表现出打瞌睡、流泪、难受等现象。所以他对此表示怀疑。
为什么会产生上瘾这样的副作用,陆恒东说是因为人在接受一些新物质时,人体会对这些外来的新物质产生一个适应过程,中间会产生一些受体,渐渐适应这种变化。而如果人摄入过多这种物质,人体产生的受体也会越来越多,一旦突然停止摄入,那这些受体到应该摄入的时间点就开始释放,反过来对人体产生副作用,这时一系列的问题就出现了,比如流泪、瞌睡、打哈欠……这些就是上瘾的表现。
医生在诊断是否上瘾时,也会根据人体的各种表征来判断这个人是否上瘾。
网瘾、游戏瘾多发生在青少年身上
因为意志力薄弱的人更容易被外界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上瘾只对生理上的变化,心理上的变化是无法测量的,所以目前医学上对上瘾的判断也都是针对有外界物质进入人体,跟人体直接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上瘾,比如毒品、酒精、香烟等等,而精神方面的上瘾还没有判断依据,比如网瘾,还有这种所谓的音乐上瘾,大多把它们归结为心理层面。
而这种没有直接接触人体,跟人体发生反应的上瘾究竟是否存在呢?目前科学上还是个谜。陆恒东说,像音乐、视频、画面等等物质,它们对人的脑电波也有影响,但是影响没有那些直接被人摄入体内的物质来得直接和有形,比如大麻、白粉等毒品,因为它们都是有形的物质,在被人吸食后,通过一些手段可以把它们检测出来,而且能追踪它们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人体产生了多少作用,而医生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有针对性地诊断。
而音乐、视频、画面等物质,它们不直接对人体产生作用,而是先让人的心理产生变化,然后再因为这些心理的变化发生生理的变化,最后才反应到脑电波上。而不同的人在接触相同的音乐或画面时,产生的心理变化可能不一样,它们的脑电波也就会不同。比如有的人听《小夜曲》会渐渐入睡,而有的人却可能越听越兴奋,这可能是因为他之前一直都没有接触过这种音乐,突然接触反而会兴奋起来。所以,要诊断网瘾或音乐瘾,比诊断毒品瘾、酒精瘾等更难。
陆恒东说,虽然这种心理上的瘾难以被诊断,要治疗也不是没有办法。“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理上的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的克星,那就是理智和意志力,而是人就都有理智,只要这个人的意志力够强,就不会被一些坏习惯打倒。所谓的网瘾、游戏瘾,其实都是人因为懒惰渐渐产生的一些坏习惯,一直纵容而导致上瘾。只要能够在心理上克服或战胜,就很容易根治。
为什么像网瘾这类心理问题更容易出现在青少年身上,就是因为他们的意志力还没有被磨炼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很容易被一些坏习惯打倒。另外,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感性的人也容易产生这些心理疾病,也是因为他们的意志力比较薄弱,很容易对一些新鲜物质产生依赖感,不会形成对抗,就更容易上钩,从而“上瘾”。
“数码毒品”更多的是心理安慰剂
实际作用被一些人所夸大
所以,这些所谓的数码毒品,也都是一些心理安慰剂,你觉得它们管用,它们就管用,如果对它们深信不疑,并且渐渐依赖,那最后就会“上瘾”。而如果你开始就不相信,只是好奇听着玩玩,那么就不致于会上瘾。
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李箕君也告诉记者,数码毒品他听说过,主要是利用声音对人心理产生的反馈作用而作用于人体,但这种东西也只是一种理论,并没有人真正实验过,而网上流行的“数码毒品”有些言过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