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皓东,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30多年。参加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等多项国内和国际临床试验。1999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工作,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副主编;2008年起被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聘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的特聘专家。
■本报记者 唐 夏
5月13日,卫生部召开全国卫生系统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尽快控制手足口病疫情,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周报显示,4月26日至5月2日,北京市新增手足口病1660例,比去年同期上升98.33%。就手足口病的相关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蔡晧东。
记者:什么是手足口病?我国手足口病的发病状况如何?
蔡皓东:手足口病是一种常在幼儿中流行,以发烧、口腔、手足部位出现皮疹为特点的传染病。
近两年来,全国手足口病疫情处于上升阶段,许多省市发生了疫情的暴发流行。导致一些幼儿死亡。尤其是2008年3月到5月,安徽省阜阳地区手足口病流行,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几千例儿童患病,20多例儿童死亡。很快,手足口病波及全国许多省市。当年5月2日,卫生部发出通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记者:现在的医疗条件和药品研发能力都在快速提高,为什么手足口病越闹越凶?
蔡皓东: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常见。这些病毒引起的疾病表现差别不大,都是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因此被称为手足口病。但不同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临床症状轻重、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病死率相差悬殊。
在上个世纪,在我国流行的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引起,症状较轻,很少引起死亡。而21世纪以来,肠道病毒71型在我国逐渐流行,尤其是近两年来,肠道病毒71型已成为我国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元凶。
最近,科学研究发现肠道病毒71型在遗传学上还会不断进化,进化出许多亚型,使得致病力更强,这可能是造成这种疾病不断流行和重症病例增多的重要原因。
记者:为什么手足口病主要威胁孩子?
蔡皓东:手足口病的传播能力很强,它的传播有以下特点:
第一,传染期较长:肠病毒主要在肠道内繁殖,随粪便排出体外,粪便排泄病毒可持续5-8周。从发病前几天一直到病后5-8周,但一般在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第二,传播途径多:除了肠道可以排出病毒以外,在初次感染后1-3周内呼吸道也可排出病毒,皮疹破溃后的分泌物或出血性结膜炎的眼睛分泌物也都具有传染性。因此它可通过消化道、接触和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传播。
第三,流行期很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疫情3月份逐渐上升,5月底至6月中达高峰,以后缓慢下降,到9月开学后,再次出现流行高峰,10月以后发病者逐渐减少。
婴幼儿 (尤其是3岁以内的幼儿),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这是因为婴幼儿对手足口病缺乏足够的抵抗力。特别是3岁以下的幼儿接触病人后80%以上都会发病,而且,年龄越小,感染后的症状越重。年长儿童和成人也能被感染,但一般症状较轻,或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另外,婴幼儿多有吮吸手指、啃玩具等习惯,给予病毒进入体内的机会。在托幼机构中,孩子们每天密切接触,更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
记者: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哪些事项?
蔡皓东:预防手足口病要做到“三防”:保护孩子,防感染;早期诊断,防流行;重视病儿,防病重。
目前还没有公认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手足口病。因此,保护孩子,防感染的方法主要靠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要注意经常给孩子洗手,不要让孩子吮吸手指或啃咬玩具,不与别人共用毛巾、牙刷、手帕和餐具,避免病从口入。在流行期间,家长要少带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场所,注意室内通风,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鼓励母乳喂养,多饮水,经常参加室外活动,提高孩子的抵抗力。
在流行季节,家长要注意孩子有无发烧和手足出疹的症状,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手足口病征兆,要在家隔离休息。
手足口病患儿的年龄越小,疾病越容易转重。因此,患儿除在家隔离休息外,家长要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及时就医,防止疾病加重。根据安徽、河南等近两年手足口病流行严重地区的病例情况汇总分析,重症患儿的主要表现是:体温高、心率快、呼吸急、精神弱。因此,如果孩子出现高烧不退、心率快、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或青紫、四肢发软、不爱活动、精神萎靡、总想睡觉、没有精神等症状,一定要尽快到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去就诊,及早治疗,以免孩子的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