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白剑峰
核心提示
12月1日,是第二十二个世界艾滋病日。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近32万例,同性间的传播上升速度明显,疫情正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艾滋病疫情在我国呈现怎样的特点?面对严峻的“防艾”形势,我国政府又将采取哪些措施积极应对?
累计报告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近32万例
2009年新发病毒感染者4.8万人
12月1日,是第二十二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强调“权益、责任、落实”。
11月30日,卫生部公布了最新艾滋病疫情评估报告。
据卫生部统计,中国自1985年出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截至今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19877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02323例;报告死亡49845例。
今年,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中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为10.5万人;估计2009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
男男性传播上升尤其明显
约占新发感染者32.5%,成为新发感染重要途径
最新评估报告表明,在2009年当年新发的感染者中,异性传播占42.2%,男男性传播占32.5%。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郝阳说,在目前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中,经性传播途径感染已接近六成。其中,男男性传播上升尤其明显,其新发感染在所有新发感染中的构成比例,从2007年的12.2%猛增至32.5%,成为2009年新发感染的重要途径。
疫情报告数据显示,2000年—2009年,50岁以上年龄组感染报告数增加明显,其中65岁以上年龄组人群当年报告数占总报告数构成比从0.34%增加到3.4%,以男性居多。
最近3年,在学生中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岁—24岁年龄组学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比例,从20.3%上升至39.8%。在学生病例中,同性传播所占比例从8%上升为36.9%,排第一位;异性传播比例从4%上升到10.9%。
疫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总体疫情仍为低流行,但部分地区已现高流行态势
卫生部部长陈竺日前指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定人群和部分重点地区已经出现艾滋病高流行态势,疫情正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判定艾滋病流行程度标尺,一般人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达到1%为高流行地区。目前,我国总体艾滋病疫情仍呈低流行状态,但在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高流行,报告人群感染率超过1%的县已有多个。
近年来,云南、四川、广西、新疆、广东、河南6个省区报告的感染者占全国总报告例数的约80%。其中有的州、市,近年报告感染者例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部分县、区感染报告例数增速较快。
全国艾滋病综合监测显示,目前导致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仍广泛存在。25%的注射吸毒者共用注射器;41%的暗娼不能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68%的男男性行为者近6个月与多个同性发生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只有42%。
据了解,2009年我国新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约40%是医疗机构在接诊时发现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多数病人自认为不是高危人群,想不到自己会感染。高危人群没有主动咨询检测意识,是疫情防控的难点之一。
专家认为,对男男性行为人群实施预防干预,较其他高危人群难度更大。由于受到人们对艾滋病和性取向双重歧视,他们更害怕暴露,而不愿意主动咨询检测。
扩展高危人群干预覆盖面
各级政府防治经费逐年增加
郝阳指出,如果对一个高危人群的干预覆盖率不足60%,将很难扭转该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快速上升的局面。因此,扩展对高危人群的干预覆盖,成为当务之急。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指出,通过多年努力,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已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和全社会参与的防治工作局面;防治工作实现了由隐蔽操作到公开透明,由被动应付到主动出击,由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的转变。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有效遏制了艾滋病在中国快速上升的势头,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据悉,我国各级政府用于艾滋病防治的经费逐年增加。中央财政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从2003年的3.9亿元逐渐增加到2008年的9.94亿元,地方财政投入从2003年的不足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亿元左右,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落实提供了经费保障。
邓海华指出,今后,卫生部等有关部门将进一步提高艾滋病干预措施的覆盖面,加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社区、工作场所、学校和公共场所的宣传教育;将社区药物维持治疗与国家禁吸戒毒工作有机结合;加大控制艾滋病经性传播的力度,大力推广安全套使用;规范性病门诊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可及性;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合理有效和便捷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模式,提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的覆盖面。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力度,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艾滋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