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副秘书长张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儿童少年肥胖不仅可以延续到成人期,而且导致将来成人慢性病的发生。目前,慢性病已成为威胁百姓健康的主要因素,占死亡总数的80%以上。过去一直认为只有在成人期特有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在超重、肥胖儿童少年中发病率快速增高,慢性病低龄化的趋势日益突出。
权威机构调查表明,从1982年至2002年,7至17岁儿童少年超重肥胖率增加了3倍,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4.3%和1.8%。7至22岁学生中超重率和肥胖率大幅增长,城市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3.2%和11.4%,城市女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8.7%和5%。根据国际肥胖工作组的定义,我国已有1200万超重、肥胖的儿童少年。目前,我国儿童少年超重、肥胖率处于快速增长期,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在短时间内重蹈欧美国家的覆辙。
张伟分析说,超重、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危险是正常体重儿童少年的3至4倍,高血压是冠心病、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危险是正常体重儿童少年的9倍以上。血脂异常以往主要出现在中老年人群,而现在有些超重肥胖的儿童少年的血脂已经出现异常。目前,儿童少年血脂异常率为2.2%。高胆固醇水平可使动脉硬化、冠心病的发病年龄大大提前,发病率明显提高。目前学龄儿童少年糖尿病患病率为2.3‰,据统计,超重、肥胖人群患高血糖症的危险是体重正常儿童少年的1.3倍。
超重、肥胖的孩子普遍对自己体重和体形感到不满意,容易采取一些非正常的节食行为试图改变自己的体形,包括服用减肥药、催吐、长时间不进食及服用泻药,可导致神经性厌食症,同时伴有抑郁、自杀倾向。肥胖儿童少年还常常表现出自卑、自我评价低、自信心不足、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张伟认为,遗传因素在肥胖的发生中有一定的作用,但行为、环境因素是超重、肥胖儿童少年快速增加的重要因素。肥胖是肥胖相关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下遗传因素才对肥胖的发生起作用。
近年来,我国城市学龄儿童少年的膳食结构不尽合理。医学机构调查表明,每天食用早餐儿童少年的肥胖率为11.5%,而每天不吃早餐儿童少年的肥胖率为17.8%,每天不吃早餐人群发生肥胖的危险高于食用早餐人群。这是因为不吃早餐人群到吃午餐时饥不择食,吃下过多的食物而引起能量摄入过多,从而造成体内脂肪蓄积。同时,城市儿童少年食用西式快餐每月大于1次人群,发生肥胖的危险是不吃快餐人群的1.3倍。
张伟表示,我国儿童少年体育锻炼不足比较普遍,统计显示,参加锻炼的比例仅为33.9%,同时,有近90%的儿童少年平均每天看电视1.3小时,平均每天至少看3小时的儿童少年占6.1%,平均每天看2至3小时的儿童少年占15.4%。儿童少年肥胖率随着看电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每增加1小时,肥胖率就会增加1至2个百分点。
家务劳动对提高身体活动水平、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我国仅有40.1%的中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全部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参加家务劳动的时间仅为16分钟,而15至19岁美国青少年平均每天参加家务劳动时间约为4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