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项总投入为人民币14亿元、仅今年上半年纳税额就达3200万元的外资独资药厂;但是,在带来大投资、高税收的同时,该厂排放的有色水和恶臭气味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民怨;
对此,地方政府高度关注,地方环保部门已经连续7次发文要求整改,企业也投入1.5亿元积极治理污染,甚至因此还撤换厂长。
该药厂生产的是青霉素等医药的原料,因为“高污染、高风险”而被发达国家所拒绝;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即使引入,也会选址在远离市区和人口密集区。
相比之下,“当初我们的项目引进和药厂选址确实有些仓促,”地方政府和药厂都遗憾地表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黄冬 渡生 四川彭州报道
在四川成都,素有“天府金盆宝地”之誉的彭州市,处于青藏高原断裂带的龙门山腹地,长期以来以其自然的多样性被誉为四川成都的北部生态屏障和生态家园,也是享誉四川省内外的
避暑、休闲、渡假的生态乐土。
然而,自从2003年,联邦制药(成都)有限公司成立,其主要业务实体——生产青霉素等医药中间体的成都原料厂落户彭州以后,该厂排放的有色水和恶臭气味,引起当地和相邻地区民众对于生态环境的强烈担忧。
去年下半年以来,有关联邦制药带来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说法越来越多,如四川新闻网网友钻木等称,“从成都去银厂沟,可以看到大片水稻田地的灌溉用水和一条条小河构成的流向成都的水源很多都是青黑的,散发着一种青霉素的气味。而车一过成彭高速收费站向右拐,可以看到一条宽阔的牡丹大道,一上道就可以闻到一种浓烈的气味,初步估计刺鼻臭味至少可以笼罩方圆数公里……”。
与彭州相邻的新都网友也发帖称,“彭州的药厂长期向新都区利济镇界牌村排放大量严重污染的水,使当地的鱼虾等生物完全绝迹,三条河流都成了污水河!”
另据四川新闻网的消息称,该厂还未经批准,擅自扩大生产规模,受到省环保局的限期整改处理。
今年8月初,四川新闻网等转发了媒体有关联邦制药成都原料厂“污染成都水源 民生不如GDP”、“怪气满天弥漫 彭州百姓怨声载道”的新闻报道,社会各界和公众媒体再次聚焦彭州生态环境,联邦制药成都原料厂的环保整治,再度引起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
联邦制药成都原料厂排放的水与气味是否存在严重污染?是否对成都北部生态屏障形成严重威胁?
异常气味来自联邦制药成都原料厂
8月17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成都出发,沿成彭高速公路向西北行,一进入彭州境内的高速收费站,便有一股难闻的气味袭来,向右拐上彭州市的入城形象道路——宽阔的牡丹大道,这种气味更是熏呛扑鼻。路旁就是坐落在彭州医药化学工业园区的联邦制药成都原料厂。
据当地百姓反映,这种气味天天都有,厉害的时候好象整个彭州城都被覆盖。
在联邦制药成都原料厂的污水排放口,记者看到现场取样的水呈现出微黄的颜色。
“这些异常的气味和水确实来自联邦制药成都原料厂青霉素等医药中间体的生产环节。” 记者先后采访四川省省环科院工程所所长王幸锐、彭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刘德元和联邦制药成都原料厂厂长胡晓非等人时,他们都对以上说法予以一致肯定和确认。
关于刺鼻的气味,四川省环科院工程所所长王幸锐认为,其实这种气味是混合型的,按照国家大气排放标准衡量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没有列入国家大气排放标准的,即玉米蒸煮阶段,这个阶段产生的气味最大,但是这个气体是绝对没有毒的;二是列入国家大气排放标准但是限制排放的,即原料萃取及储存过程中萃取剂苯乙酸等挥发到空气中,能闻到异味,还有污水处理厂废水发酵后产生的气味,里面包含“氨”,也就是大家闻到的臭气。不过,他说,经过24小时严密临近监测,这些限制排放的气味符合国家标准。
王幸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大家所闻到的制药味道是正常生产所产生的药味。长期处于这样的药味环境中,会从心理上产生一定不舒服的感觉,但不会危害到身体健康。”
而联邦制药成都原料厂厂长胡晓非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这种气味是混合型的,其中,氨与硫化氢的味道确实不可忍受。
据彭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刘德元分析,发出恶臭气味的具体位置是“发酵、提取、污泥和处理废水装置等各个环节上的某些无法完全封闭的部位”。
记者在厂区现场这些恶臭源所在点亲身感受到,这些气味的确十分强烈,令人难以忍受。
“黄水”有无污染?项目是否通过环评?
关于水质受到污染的情况,四川省环科院工程所所长王幸锐认为,这类医药原料生产是高耗水行业,按照国家现行规定,每生产一吨药可以排放500吨污水。就联邦制药成都原料厂而言,在玉米蒸煮阶段没有污水产生,污水主要产生在青霉素菌体发酵等工艺流程中。
彭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刘德元告诉记者,联邦制药成都原料厂并没有将污水直接排放,而是在经过厂区内四级污水处理达到国家三级排放水标准后,通过唯一出水口进入彭州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后,排放到人民渠六支渠。经检测,水质没有超标,但颜色确实呈现黄色,而要进行脱色处理,投入成本实在过大。
对于擅自超规模扩大生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四川省环保局于2004年4月16日批复了该厂年产800吨6-氨基青霉烷酸项目,彭州市环保局于2005年3月3日又批复了该厂年产400吨6-氨基青霉烷酸项目,总计批准规模为1200吨。而后来该厂呈现出年产3000吨的超规模生产,其中未经过环评的有近2000吨。
对此,彭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刘德元告诉记者,在省市环保部门的直接干预下,该厂通过限期整改,“目前生产规模合法,超规模部分要求全部补办手续。这一部分的可研方案已委托四川省环科院制定,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大纲正待编制,10月份可望取得合法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