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2009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与2008年相比,去年投诉量同比上升幅度最大的是保健食品,上升幅度为22.6%。有关专家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保健食品崭露头角以来,我国保健食品市场迅速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然而,保健食品市场某些“乱象”如影随形,一些企业的信誉意识淡薄和失信行为极大地扰乱了保健食品市场秩序,特别是保健食品违规添加药物和虚假宣传时有发生,使保健食品行业陷入严重的信誉危机。
■本报记者 孙燕明
亟待建立退出机制
据中国保健协会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通过保健食品GMP认证的企业有1600多家,保健食品年产值达到1000多亿元。经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的保健食品达1万个左右,地方各级卫生部门批准的各种“食字号”、“健字号”、“监字号”、“监健字号”等保健食品达5万多种。在3000多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中,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企业仅占2%,更多的是投资在1000万元甚至1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全部生产企业的50%以上。虽然我国保健食品产业增幅较快,但保健食品企业竞争力不足,保健食品市场鱼龙混杂。
1996年,我国实行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管理以来,保健食品功能和批准文号等相关管理规定几经变动。卫生部规定的功能范围有22项,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规定的保健功能为27项;保健食品功效分类和名称表述方式也进行过较大调整;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标示方式也较多,现有“卫食健字”和“国食健字”两种格式,其中“卫食健字”又有4种标示方式;不同时期产品命名规定的差异造成了保健食品名称较杂乱。此外,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有效期也不统一,原卫生部批准的产品因当时没有规定文号的有效期,而属于“批准文号终身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有效期为5年。
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周邦勇指出,我国法律没有规定可以吊销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保健食品的审批长期处于“只进不退”的状态,一旦拿到批准证书就没有被吊销的风险,保健食品的名称、功能和批准文号标示杂乱,并产生了大量有批准文号但多年没有生产、经营的产品,使消费者感到困惑。有关部门应将一些技术含量低、产品功效不明确的产品清理出去。加强保健食品行业的GMP认证管理,根除保健食品产业的作坊式模式,并坚决杜绝一个批号几十家生产的恶劣现象。
2009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保健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意见》,决定开展保健食品清理换证工作。对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注册未设立有效期的产品进行全面清理,设立有效期,消除安全隐患,规范保健食品功能声称,统一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国家食药监局发出通知,针对2009年6月30日前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持有者的基本情况及其已获批准产品的产品名称、变更转让、生产销售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和确认,这是我国保健食品诞生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摸底调查,目前正在对反馈的情况进行汇总。同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研究制定了《保健食品清理换证工作方案》,组织制定《保健食品清理换证实施意见》和《保健食品清理换证审评要点》,作为开展保健食品清理换证和再注册工作的法律依据。
违规添加药物司空见惯 长期以来,某些企业为突出产品的功能效果,擅自在保健食品中违规添加药物。据权威机构在上海等地进行专项调查表明,在抽验的207个批次的保健食品中,有197个批次的产品添加了“伟哥”、降糖、减肥类的化学药品,占比竟高达95%,令人触目惊心。由于大量违规添加化学药品,致使某些保健食品非但不能补身健体,反而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医学会理事长钟南山在广东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目前一些所谓的抗疲劳、壮阳类保健品,声称两三个小时内就可以见效,这实在令人怀疑。我买了一些样品送到广东省药监局检测,一款金虫草双参胶囊的保健品中含有磷酸二酯酶5的抑制剂,实际上就是典型的“伟哥”,甚至药效更加强烈;另外一款所谓力加力保健品中也含有伟哥的衍生品氨基他达那非,副作用还不太知道,但其使用量已经超过正常建议标准的近10倍。这些药可能会降血压,导致心力衰退,甚至引起死亡,但是没有说明。还有减肥药,添加了大量泻剂、大量抑制食欲的东西。还有降糖药添加了苯乙双胍、二甲双胍,有些人吃了出现昏迷症状。
目前,违规添加化学药品主要集中在六大类保健食品中:调节血糖类保健食品中添加降糖西药成分;减肥类产品中添加芬氟拉明、麻黄素等利尿剂或兴奋剂;改善睡眠类保健食品中添加安定类药物;“增高”类保健食品中添加生长激素;免疫调节类保健食品中添加中枢食欲抑制剂等;抗疲劳类产品中添加枸橼酸西地那非等药物。
为何保健食品添加违禁药物屡禁不止?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指出,除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铤而走险外,对这种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偏小,不足以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同时,由于许多添加药物缺乏法定的检测方法,找不到合适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造成对非法添加违禁物质的违法行为难以认定,以致一些不法分子有恃无恐。有关监管部门须完善保健食品中添加化学药品的检验检测手段,加强保健食品质量检测机构的建设,经常开展保健食品违法添加药物专项检查。同时,还应对保健食品企业使用的主要原料、生产过程、质量检验以及产品不良反应记录等环节随时进行抽检,防止偷工减料、弄虚作假。
他进一步分析说,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对违法经营者可处以10倍赔偿的处罚,仍不能有效遏止保健食品行业的不法行为,应责令严重违法经营者终身禁止生产保健食品,并将违法经营者罚个倾家荡产,让违法者望而却步。
广告虚假宣传层出不穷 提起保健食品,虚假宣传几乎已是很多消费者的第一反应,更是广大消费者深恶痛绝的丑恶社会现象之一。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监测显示,2009年,保健食品广告类监管信息最多,占监管部门公布监管信息总次数的50%。浙江食药监局成为公布违法广告监管信息最多的地方监管机构,占全国公布广告违法次数的7%。保健食品违法广告主要有5种表现形式:夸大产品适应症、功能主治被点名573次;不科学地表示功效的断言或保证被点名539次;利用医疗机构、专家、消费者等名义和形象作证明被点名490次;未经监管部门审批擅自发布广告被点名439次;篡改监管部门审批内容被点名234次。其中,被点名次数最多的产品为东方之子牌双歧胶囊(双歧胶囊);月月上榜的产品为谓长金、金脉胶囊、双歧胶囊;被监管部门重拳出击而一招致命的产品为理大牌理大维固健胶囊;被点名次数最多的企业为武汉东方之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康派特医药经济研究中心调查表明,国内保健食品行业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年产值的1%,而且这些费用还多用于产品的申报,这与保健食品行业的超强竞争性和产品的差异化不能匹配。80%的保健食品企业认为保健食品不需要科技含量;60%的企业认为产品的功效不是最重要的,广告概念提升才是产品成功的关键。
中国消费者协会负责人指出,保健食品投诉升幅大的主要原因是在宣传方面严重夸大功效,把保健食品当药品宣传。一些经营者往往采用虚构科学根据、病人现身说法等手段,通过农村地区的媒体把保健食品非法宣传成具有治疗疑难或慢性疾病作用的药品,诱导农村消费者购买使用。这使消费者不但蒙受经济损失,而且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延误疾病的治疗时机,表明非法广告正由城市向农村地区蔓延,值得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张咏表示,从2005年7月1日起,保健食品的注册、广告审批职责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承担。保健食品广告发布首先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从质量、标准、广告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初审,初审合格后发给广告批准文号。广告发布者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核批准的文件,到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然后按要求发布广告。目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一旦发现违法广告就会在网站上公布,而普通消费者很少上网查阅哪些保健食品企业发布了违法广告。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发布虚假广告的企业处以广告费1至5倍的罚款。与发布违法广告可能带来的巨大效益相比,所受到的处罚显得微不足道。有关监管部门应加大广告监测力度,对虚假宣传、未经审批擅自发布等主要违法行为严厉打击,要让违法企业承担高额的社会信誉缺失成本和法律责任;对擅自变更或者篡改经监管部门审批的保健食品广告取消批准文号,对屡罚屡犯的生产企业取消广告发布资格。
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将成经营利器 中国保健协会联合多家媒体开展的保健食品信誉度调查表明,在共有28.48万人次参与的调查中,有高达74.35%的消费者认为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只是有点用,但实际效果与广告宣传的差距太大;有12.27%的消费者认为保健品一点用没有,都是骗钱的。
需要高度关注的是,随着保健食品行业信用等级评价逐步开展,注重自律和接受消费者监督将成为一种潮流。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时不仅要注意包装上的“蓝帽子”标志,还要关注生产企业的信用等级。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是由专门机构根据规范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方法,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的行为能力及可信任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并以一定的符号表示其信用等级的活动,它是建立在定量基础上的定性判断。
2008年5月,商务部、国资委正式批准中国保健协会为中国保健行业唯一的行业信用体系评价单位,负责组织开展中国保健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经过两年的研究筹备,中国保健协会建立起涉及企业基本素质、经营管理、财务指标、社会形象及发展潜力五大指标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以三等五级(即AAA、AA、A、B、C)来区分保健行业企业的信用等级。通过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增强保健行业企业的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同时通过客观、公正、严谨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帮助消费者和上下游企业快速识别企业的可信度。
2009年11月25日,中国保健协会按照商务部、国资委发布的《关于规范行业信用评价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经企业自愿申报、专家评价工作组初审、信用评价领导小组复核,确定了第一批行业企业信用等级初评结果,并将初评结果予以公示,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这标志着中国保健品信用评价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人无信则不立,企业无信则衰。”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贾亚光指出,对于保健食品企业而言,受诚信危机冲击最大的往往是规模企业,而不是失信企业。如果能够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将失信企业淘汰出市场,同时通过明确的信用奖励和惩戒制度强化企业信用意识,保健行业信誉状况将有根本性的改善。对于消费者而言,信用评价能够给其一双慧眼,面对琳琅满目、良莠不齐的保健食品时,能够作出有效的鉴别,自然选择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提供的产品;对于那些靠投机取巧、欺蒙消费者为生的企业来说,信用评价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令其无藏身之处;而对于诚信经营的企业,信用评价则是一剂“强心针”,对消费者负责、对上下游企业负责的经营理念理应受到褒奖和鼓励,信用评价将扶持这些企业提升竞争力,做大做强。信用评价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对企业进行跟踪、复查,及时将不合格的企业降级或淘汰出局,真正使信用评价成为一把利剑,促进保健食品行业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