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离中秋节还有一个多月时间,但一年一度的月饼大战已硝烟再起。与往年一样,月饼厂商纷纷亮出看家本领,促销招数花样百出。然而,在厂商不断翻新营销手段的同时,月饼的功能也越来越“去食用化”。也就是说,月饼已不再单纯是一种节日食品了,其被赋予了更多不该有的内涵。这就引申出两个简单的问题:月饼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厂商究竟靠什么竞夺市场?
月饼的历史悠久,其品质和功能就是一种节日食品。但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月饼也被厂商搞得变了味。比如,一些厂商为了抢夺市场“眼球”,大打月饼包装牌,各种过度的月饼包装、礼盒包装不断升级,月饼已沦落为名副其实的“幌子”;一些厂商为了“以特取胜”,绞尽脑汁变换月饼品种,只要你能想到的都变成馅料,月饼已经越来越“中看不中吃”了。种种迹象表明,随着月饼大战的不断升级,厂商在不知不觉中误入了歧途。这样下去,不仅会使竞争偏离正确的轨道,也会毁掉月饼这一传统节日食品。
月饼大战如何才能回归本色? 说白了,厂商争来争去,焦点最终还会回到月饼产品的本质上。现如今,不管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月饼,不管是什么馅料,有一点是绝对的统一,统统都是薄皮大馅。有的厂商甚至在广告宣传中,特意宣传自己的月饼皮薄如蝉翼、晶莹剔透等等。记得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吃的月饼未被过度包装过,也没有被商业化渲染过,而且那会儿的生活水平不能跟现在比,月饼就是那么简简单单的几种馅,比如青红丝,五仁、玫瑰、豆沙,虽然馅小皮厚,但咬到嘴里,透过麦粉的香味儿咀嚼那不大点的馅,既能充饥又品尝到了月饼这个特有点心的香甜之味。也许是因为那个年代,生活水平比较低,物质匮乏,食用糖等都是限量供给,不能有那么多的馅料被包裹在月饼里。后来物质丰裕了,月饼馅料越做越大,皮也越做越薄,薄皮大馅的月饼甜甜腻腻,真的令人难以张口,再也品尝不到麦粉香里裹着的那么一点甜味道了。
竞争无定势。在大家都“一窝蜂”追逐豪华、奇特时,为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来一个返璞归真呢?不知道在月饼的馅料配比上有无具体行业规定,但不管怎样,仅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笔者建议厂商应该从月饼品种入手,反其道而行之,试着做一回厚皮小馅的月饼,也许能够迎合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口味需求,以此抢切市场份额。
万变不离其宗。随着市场竞争的全面和深入,生产厂商需要在包装设计和营销手段方面谋划,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在产品品质上下工夫。月饼就是一种特殊的节日食品,只有恢复其本来应有的品质,才能让其美味流传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