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选拔考试拉开序幕
入围门槛提高,体测成为“标配”
11日起,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校开展自主招生选拔考试。本周末,省内还有多所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考试和综合评价录取测试。
今年高校自招报名条件提高,计划人数缩减、优惠分数下降,体测更是成为“标配”,这些变化将对人才选拔产生什么影响?
学科竞赛有优势,南大考题侧重基础科学
今年高校自主招生,权威性高、公信力强的五大学科竞赛成为大多数高校初审名单入围者的“标配”。记者从南大考试现场了解到,考试本身更加注重基础科学,考题尤其突出数学、物理学科。
物理题给出的材料一如既往地“烧脑”。“一滴水从空中落下时,最快的速度可以达到多少?”两位来自吉林的考生走出考场后还在讨论这道题的解题方法:“这算是微积分的知识?”“不对不对,我没用到!”
还有一道题考到天体物理:给太空中的卫星“安家”,要求卫星绕着太阳旋转的周期,与地球绕着太阳转的周期相等,试问如果要满足这个条件,卫星在太空中可以有几个位置来“安身”?一位来自湖南的女生说,要解出这道题,肯定要使用拉格朗日定理,“但我只听老师说过,其他我就不知道了”。
来自重庆南开中学的考生小彭是生物竞赛特长生,他感觉考试更偏重物理。“有一个圆锥摆,还有一个动量模型,我都不会,里面的物理模型我都没学过,对物理竞赛特长生应该比较简单。”
记者注意到,不少社会热点话题都进入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范围。譬如中山大学信息科学类的题目包括“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等话题,医药类的题目有“儿科医生荒”“分级诊疗制度”等话题,理工类题目则涉及“黑洞与现代物理”“流浪地球”等话题。
体测成为自主招生“标配”,但考试难度不大
今年,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增设体育科目测试,高校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清华大学将组织体质测试,体质测试成绩优良的学生,在享受原有自主招生降分认定优惠的基础上,给予额外的5分降分。中南大学等校甚至规定,体测不合格者不能进入面试考核环节。
记者采访发现,自主招生新增体测,绝大多数考生应对起来相当轻松。在考试现场,大多数家长认为新增体测是对学生加强身体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积极督促。
11日下午3点,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橘园体育场上,142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排队进行体测检录,他们需要在5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三个项目中任选两项进行测试。“两个项目都不合格的同学,体测判为不合格,将失去参加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的资格。”老师在现场宣布。
考生朱嘉梁50米测试跑出7秒的成绩,下场后,他开心地告诉记者,自己来自浙江温州苍南嘉禾中学,体测顺利通过,晚上准备好好休息,迎接第二天早上的机测考试。负责50米测试的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天只有一名考生没有过关。
回归初心,选拔真正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
严格控制招生规模、严格制定录取标准等要求,今年的自主招生被普遍认为是“史上最严”。今年各高校自主招生初审通过人数明显减少。“让自主招生回归选拔真正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人才的初衷。自主招生从严要求,回应舆论对自主招生公平公正的关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表明高考改革必须做公平的增量,才能获得公众认可。
东南大学招办主任张力介绍说,该校今年自主招生的报名条件有所提高,招生计划也有所减少,优惠幅度没有往年那么大,学校希望通过体测、笔试(面试),挑选身体素质好、创新能力优、动手能力强且有崇高爱国主义情怀的学生。
对于自主招生选拔出来的人才,高校也有独特的培养计划。中国药科大学今年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进校后符合教务处报名要求的,可直接申请进入“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各导师组进组考察阶段。据校方介绍,“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遴选志存高远、热爱研究、德才兼备、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创新潜质的一年级学生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拔尖计划”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组将充分利用校内外、国内外优质资源为入选的学生定制开发多样化课程,量身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给学生提供“科研”“访学”等多项实践经历的机会。
本报记者 王 拓 杨频萍
葛灵丹 蔡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