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培训 » 教育资讯 >> 正文

教育资讯

2019江苏高考作文题:幽微至柴米油盐,宏阔到日月星辰
江苏消费网 (2019-06-10) 来源:一溪云语文
阅读:

  江苏高考作文题: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一溪云评析:

  高考作文题作为高考第一大题,历来备受关注。随着2019年高考的正式开考,万众瞩目的高考作文题也拨开神秘面纱,露出真容。作为江苏教师,我认为江苏今年的这道作文题,是一道质量很高的好题,既保持一贯人文性强的特质,又有宏阔的视野,预留给考生的思考和写作空间也很大,体现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

  材料共有四句话,层次清晰,表意明确。

  第一句话: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中心句是“物各有性”,水和盐只是物的两个例子,不必对其具体个性过于纠缠,突出的是不同之物有不同的个性与特质。

  第二句话: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水加水,不因其数量改变而变本性;盐加盐,也是一样,不因其数量改其味道。此句主要说每种事物不会因数量的简单叠加而变其本性。

  第三句话: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这句话才是关键,字字皆是密码。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亦是举例而言,重心是不同事物相互调和、相互依存,从而能产生更丰富的形态。每一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万物皆有关联,对不同事物保持共存相生才是应有的态度

  第四句话: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这句话是进一步拓展,说明了这个道理具有普遍意义,不仅存在物,也存在于事,也存在与人。这句话也很体贴地给考生打开了思路。既写可物,也可写事,还可写人。把物、事、人结合起来写也是可以的。

  有网友调侃江苏卷作文是《舌尖上的作文》,这就太窄化了命题者的用意,当然这样立意也同样可以写出活色生香的佳作

  也有网友批评江苏卷作文题的文艺腔太重,关在自己小世界里自得其乐,我认为这完全是一种的误解。今年的这道题,的确继承江苏一贯的文艺风,但绝没有幽闭自我于个人小天地。这道题既有阔大的视野,又体察入微,可幽微至柴米油盐,亦可宏阔到日月星辰,关键在于我们的视野是否开阔,内心的疆域是否宽广。。

  写物,甚至可以落实到具体的舌尖上的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的第六季即讲“五味的调和”,有这样一句文案,本身就是很好的素材:“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说到舌尖上的五味,美食家汪曾祺更是理解独特,他写道:“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侯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他以嫩香椿头为君菜,取其色香味鲜,以南豆腐作臣菜,取其色白爽滑,佐以细盐、香油,几味调和,互存相生,便成就出”三春不忘“的隽永滋味。

  写人,可以谈一个人精神的成长与自我的完成: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大都是这样,少年时打下的底子,后天的不断学习,如苏轼将儒释道文化融汇于一身,逆境与顺境中皆体现其君子人格,《前赤壁赋》就有最鲜活的体现。古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和而不同,借鉴融合,“和”只是调和,绝不是彻底融化,进而失去自我,而是要始终清醒地保持着自己特性。

  民国时期,大师辈出,细究其成长背景,大多是学贯中西,洋为中用的治学立身之思想,指导着他们的人生。例如鲁迅先生,早年的国学根底,南京水师学堂接受的工科教育,日本的学医经历,北京抄古碑的沉淀,逐步融合不同知识于一身,这也正是他能写出《狂人日记》这样的惊天之作的原因。

  写文化、文明,既可以谈个人,也可谈国家民族之间的交流互鉴

  白先勇评价《红楼梦》时说:“雅俗共赏,它容纳了至高至深的儒道释的哲理情思,它也呈现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谐谑有趣的市井俚俗。”我想,这个评价是恰当的,这部古典名著最杰出的地方正是对不同文化的兼收并蓄,体现出有容乃大的襟怀与气度。

  贝聿铭、韩美林、吴冠中、巫漪丽等大师(本公众号中都曾推荐过),他们的作品都鲜活地体现着这种文化的交流互鉴,既有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对西方文化进行大胆借鉴。作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钢琴部分的首创及首演者,巫漪丽就曾说:“我对《梁祝》的改编,是一个中西音乐表达手法相糅合的过程,外国听众对它的接受度也很高。世界范围内最知名的中国乐曲,《梁祝》应该算一个。”

  习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开幕式上的演讲就是经典范本:“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爱读时评,胸有星辰大海,视野开阔的考生,可结合历史与现实中的具体事例,谈论国家之间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自然是极为恰切的。

  当然喜欢写记叙文的考生同样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思想寄寓在自己或身边人物的故事中。

   启迪与思考:

  可是面对这样一道作文题,为什么很多考生仍然觉得难以下笔,我觉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阅读的积淀不够,视野不够开阔。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曾说:“作文之道是语言之道,也是人生之道,它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备健全的理智与情感最直观而雄辩的方式。”是的,一篇文章里藏着个人的精神密码与见识情怀。好作文绝不是素材的堆积,华丽的语言,而是深刻的思想,用世之情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文最好的备考方式不是猜题押题,而是回到根本,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开阔他们的视野,锤炼他们的思想,不幽闭于小小书斋,让风声雨声读书声,都成为生活应有之内容,“让他们在文的学习和写作的训练中,见识到民族精神的风华,体察到自我意识的成长,并能够在语言中创造一个想象或思辨的世界。”让每一个学生能有真正的想法,去淡定面对纷纭的生活,面对复杂的人生,届时他们自然能从容去面对一道愿意倾听他们内心的作文题。

  (作者:常州湟里高中   徐丽利)

编辑:张宜贺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