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产业工人的发明虽“小”,却往往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能为企业直接创造价值
说起创新,人们通常想到“高精尖”的科研人员,往往较少把它与普通工人联系在一起。其实,在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一线工人同样是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不久前,笔者在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采访,对一群“工人发明家”印象深刻。维修电工、首席操作师罗昭强给我们展示了他的发明——用于动车组调试的网络模拟器。类似这样的发明成果,罗昭强每年都能带领团队创造出10余项,并被广泛应用到“复兴号”高铁等各个项目当中。
一线产业工人搞创新,其实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在生产线上长期操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现有设备、工艺的不足之处也有深刻体察。他们的发明虽“小”,却往往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能为企业直接创造价值。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加快转型升级,这不仅需要实验室中的高科技顶尖专家,也需要一支有文化、懂科技、会创新的一线劳动者队伍。由于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制造业走的是劳动密集型道路,创新不足、技术人才短缺成为转型升级的一块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补上这方面短板正当其时。
让一线产业工人群体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是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工人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也需要政府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首先要对工人的创新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不少工人在开始创新时都会遇到种种不理解,比如,有人会说“搞技术创新那是工程师的事儿,一个小工人能搞出什么名堂?”如果全社会能扭转这种认识,对技术工人创新给予更多的信任与支持,相信会有更多的工人敢创新、想创新。
其次,要强化激励机制。要进一步提高技术工人收入,让年轻人愿意踏踏实实学技术。同时,帮助工人推动和实现创新成果转化,让敢于创新者尝到“甜头”,从而树立起处处可创新、时时可创新的理念,形成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的良性循环。
第三,要着力加强一线工人的技能培训。应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工种的需求,定期组织培训。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老劳模、老技工、老师傅“传帮带”作用,做好技能传承。
我们相信,只要为一线产业工人搭建起创新舞台,充分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他们的创新自信会更强,创新队伍会更庞大,我国的创新创业也将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