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教辅,家长挑花了眼;做教辅,学生累弯了腰;卖教辅,商家赚得盆满钵满……有业内人士估计,我国教辅书市场规模约为400亿元,为整个出版行业带来了60%的利润。如此大的一块“肥肉”,自然引来争抢者无数,层层加价、粗制滥造、盗版侵权、区域垄断等乱象频发,我国教辅市场正处于大浪淘沙、重新洗牌的新阶段,亟待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教辅书利润丰厚
在我国,几乎每个学生都离不开教辅书。初三学生小刘的书包里,就装着《5年中考3年模拟》等5本教辅书。其中老师推荐购买的教辅书可享受九折优惠,小刘那本标价39元的书,实际花了35.1元。
那么,这本教辅书的成本究竟是多少?为进一步了解,笔者近日首先来到了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在这里,教辅书正卖得如火如荼,书架前挤满了家长和学生。这个图书大厦给出的折扣不大,如持有会员卡可享受九折到九五折优惠。随后,笔者又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图书批发交易市场。在这里,有不少自称“出版社代理”的书店。同样的书籍,单买可打八折,批发40本以上,最多能打到六五折。然而,与“零敲碎打”的批发“小巫”相比,成规模批发的教辅书基地就是“大巫”了。在河北一家教辅书批发网站上,笔者发现,各类教辅书几乎都能四折“拿货”,最低能打到一八折。以小刘那本39元的教辅书为例,最低7元就能拿到。
某知名教辅企业副总经理孙明(化名)说,现在的教辅书行业惯用“两头堵”伎俩,即高定价、低折扣,这给教辅书的每个流通环节留出层层加价的空间,“不然就没钱赚了。”孙明说,“以一本成本5元的书为例,其售价可能标到30元,即使两折出售,还能有钱赚。而不论是哪个环节的利润,最终买单的都是学生。”
粗制滥造现象普遍
对出版商而言,一本标着“名校”“特级教师”的教辅书,如果几元钱出货,去掉约50%的纸张成本,再去掉打字、校对等人工费,用于策划、编写教材的费用还有多少?于是,侵权盗版成为一些不法出版企业的不二选择。
据了解,目前教辅书的侵权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公开盗版。不法书商利用现代扫描技术,直接盗版印刷,然后打着正版的名义,以极低的价格流入市场;二是隐秘盗版。这本书抄几章、那本书抄几页,就拼成自己的书;三是终极盗版。有些学校将购买的教辅书隐去原著名字,用自己的厂子印刷,以校内资料的名义发放。“名师”是教辅书的最好噱头,但“名师”又没有那么多的精力编书,于是,出版商想出了妙招:“盯准几所名校,将自己编好的教辅书拿给老师‘修改斧正’,然后署上他们的大名。这样教师们既可以在评职称中有资本,也能赚取一笔不菲的劳务费。最重要的是,他们认为这样的钱是干净的,与贿赂无关。”
新规引发新问题
为整治教辅材料市场上出现的问题,2012年初,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被称为教辅书行业的“新规”。这一规定的出台,既把不合法的、质量差的教辅材料堵在校门之外,也为学生自愿购买教辅材料提供了必要的专业指导和服务。
然而,新规出台后,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也随之产生。教辅授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民营企业空间受到挤压。有数据显示,从实行新规的省份来看,在出版环节,60%到90%的原民营出版商被挤了出去;在发行环节,几乎把100%的原民营发行商挤了出去。相较于势力强大的国有出版集团,民营公司在通过教材出版社申报教辅书评议时,明显处于劣势,而进不了某省的教辅目录,就意味着整个省份的“疆域”尽失。“以前打价格战,我们还能真刀真枪上阵竞争,但现在是和垄断抗衡,我们想竞争也无能为力。”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权力寻租也让一些业内人士感到担忧。“过去发行靠自由竞争,现在靠进入目录,从公关市场变成公关政府。”一位业内人士直言不讳地说。
有专家指出,通过一段时间的政策调控,教辅书市场乱象得到有效治理,但政策调控下的垄断却有抬头之势。下一步,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该政府管的交给政府,该市场化的还给市场,实现国有民营同等待遇,各类企业有序竞争、优胜劣汰。 (辛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