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培训 » 行业动态 >> 正文

行业动态

素质教育的异化之旅
江苏消费网 (2013-04-17)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阅读:

2013年4月6日,高三学生黄宇(化名)参加了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该计划主要面向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县级及县级以下中学选才。作为学校唯一一名通过清华自主招生笔试的学生,学校为黄宇报了一个清华面试特训班。然而参加完特训班后,黄宇觉得并没有太大收获。他说:“总共就几个小时的培训时间,老师先介绍一下清华大学的大致情况,然后告诉我们面试的时候不要紧张,要自信大方,基本就是这些内容。”
  无论是否能有实际的帮助,只要有考试就一定会有培训,这似乎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条“公理”。

自主招生培训市场升温

  与黄宇一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一女生陈静(化名)也有过一次不太满意的突击培训经历。2011年12月,读高三的陈静参加了一次由清华园教育设置在湖南省长沙市的培训课程。“虽说是考前突击,但5天的课程还是让人感觉太空洞。数学教了一些竞赛模式的题目,比较实在,语文就是泛泛而谈,现在回想一下已经完全没印象了。”报考了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陈静最终没能如愿获得加分资格,但她表示,如果提前一年参加培训班,按照培训班教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去练习,效果会比突击好得多。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意识到了短期突击在自主招生考试中的局限性,开始做起了长远打算。嗅觉灵敏的培训机构则迅速瞄准时机扩大了目标消费群,将高二,甚至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拉进了自主招生培训的大军中。一位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办了这么长时间培训班,可以有一些模板来参考,比如语文中的文言文断句翻译,有的地区高考不考断句,有的不考翻译,但自主招生要考,我们就会给学员进行全面培训。”
  此外,尽管面试题目变化多端、难以捉摸,但许多培训机构仍然推出了各种相应的短期突击和长线培养的培训方案。

“素质”选拔沦为应试思路

  从自主招生的笔试到面试,从短线突击到长线培养,一些学生和家长很认同培训对于学习方法、思考方式甚至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但社会各界对培训效果的质疑从未中断过。
  不久前,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面试官指出,部分考生面试表现的“培训”痕迹过重。另据一些参加过自主招生面试的考官透露:“考生一上场就能看出他是否参加过培训。”
  然而,无论“培训无用论”和“培训有用论”哪个占上风,自主招生这一以素质教育为诉求的改革正越来越多地掺杂进应试的味道。
  曾有评论表示:“自主招考并非不能培训,而是这种培训应该体现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注重孩子综合素质、兴趣爱好的养成与培养,让孩子健康发展,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通过自主招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这也是实施高校自主招考、素质教育的本意。”
  然而在今天,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因为综合素质高所以通过了自主招生”的逻辑,已逐渐变成因为高考需要加分,所以需要参加自主招生,进而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这已沦为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思路。

培训背后隐藏利益链

  像所有其他考试形式一样,自主招生从诞生之日起,似乎就无法避免“形成一条功利的产业线”的命运。
  从2003年起,我国正式开始了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之旅。为了给高考上一道“保险”,越来越多的学生走上了自主招生这条路。然而相关资料显示,各大高校自主招生的平均通过率不到10%,这让绝大多数参加考试的学生沦为了“陪练”。为了增加通过的砝码,越来越多的学生涌入各类培训班,而众多学生的涌入就意味着巨大的利益。
  重庆高三学生李萧在刚刚过去的寒假参加了自主招生培训班,4天课程一共花了1500多元。黄宇参加的自主招生突击培训班,一天的费用是1800元。据了解,这样的价格在自主招生培训课程中并不算贵的。
  虽然费用高,但还是有大量的考生和家长愿意出这个钱,“参加自主招生考试也是为了高考。因为求胜心切,谁都怕错过一些东西。”陈静这样描述当时参加培训班时的心态,“至于父母,都望子成龙,我父母觉得只要为了我好,花多少钱都无所谓”。
  考生和家长的这种心态让培训机构坐收渔翁之利。 (樊未晨)

编辑:胡婕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