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南京市教育局下发了一份《给南京市中小学教师15条礼仪建议》,内容涉及形象与举止礼仪、办公与教学礼仪两部分,涵盖教师的着装、举止、教学、社交、网络等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师礼仪建议“15条” (摘要)
1、着装的礼仪:教师无论是在教育教学活动,还是公共场合,着装都要体现职业特点:美观大方,有时代感,受学生欢迎,符合教师身份;
2、仪容的礼仪:教师仪容要端正、庄重、斯文、雅气。不浓妆艳抹;不佩戴款式夸张的耳环、项链等;不染彩色指甲;不将头发染成怪异颜色;
3、举止的礼仪:坐姿须端庄、站姿应挺拔、行姿宜稳健;
4、社交的礼仪:尊重他人,礼貌待人;约束自己,自律自重;
5、参加聚会的礼仪:教师出席正式晚会,男教师以深色中山装套装、西服套装,女教师以旗袍、连衣裙或西服套裙为宜;参加沙龙交流时不要离题万里,浪费众人宝贵时间;
6、网络的礼仪:教师在通过网络、短信等方式与他人交往时,应牢记教师身份;在使用网络语言时要尊重他人;留言板上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7、进出校门的礼仪:进入校门主动向人问好;自行车(电瓶车)推行,摩托车、汽车慢行至指定存放处,整齐排放,离开校园主动道“再见”;
8、课堂的礼仪:进教室前准备好上课教材、教具,不携带通讯工具进课堂;讲课不坐着、不靠着,也不过多来回走动;多用敬语“请”字和尊敬手势;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
9、办公室的礼仪:举止规范,谈吐文雅,遵守公德,文明办公。不上网聊天,不玩游戏,不下载娱乐影视片。
10、打电话的礼仪:上班时间不煲电话,接电话宜内容简洁,声音适度。
11、与学生交往的礼仪:微笑交谈,平等沟通。
12、与家长交往的礼仪:接待家长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
13、家访的礼仪:家访前应写便条或打电话预约,把家访内容告诉家长。切忌“登门告状”。
14、升旗的礼仪:脱帽、摘墨镜,规范立正。
15、会场的礼仪:手机置静音或关闭,不接听手机、不发送和阅读短信。
解读
不能穿吊带和短裙
《建议》指出,教师着装要“忌脏、忌露、忌透、忌短、忌紧、忌异”等 “六忌”:1、忌脏。即忌懒于换洗衣服而使衣服皱皱巴巴;2、忌露。即不宜身穿露胸、露肩、露背、露腰以及暴露大腿的服装;3、忌透。即外穿的衣服不能过于单薄透明,不外穿吊带衫;4、忌短。即不能穿着过于短小的服装,不应将肌体部位暴露出来;5、忌紧。即不宜穿着紧紧地包裹自己身体的服装;6、忌异。忌着装过分怪异、色彩过于艳丽。另外还指出教师不能浓妆艳抹,不佩戴夸张的耳环、项链等饰物,不能染指甲和头发。
教师坐姿忌叉腿或满座
《建议》特别是对教师的坐姿提出“五忌”: 1、忌争先。在落座时不能抢在外宾、长辈、女士之前入座;2、忌满座。坐在椅子上,切不可将整个椅面坐满,也不要仰在椅背上;3、忌叉腿。女教师可以双腿并拢或交叉斜向一侧,男教师则可以平踏在地上,双膝稍微分开;4、忌乱伸。坐定之后,不要让脚四处乱伸,或是乱抖不止;5、忌先走。离座时,应当合礼而有序。如辞行之时,当先则先;送客之时,该后则后。
反响
老师就该端庄典雅
对于规范老师礼仪的做法,很多家长都投了赞成票。“现在年轻老师很多,很多老师穿着时髦,甚至前卫。其实老师就应该穿着得体,端庄典押他们和孩子每天直接接触,如果老师穿着过于时髦,或举止随便,对孩子来说很可能产生示范效应,从而误导孩子的审美。”一位小学四年级家长说。
别给老师戴“镣铐”
采访中,一位80后女教师告诉记者,自己很喜欢教师这个工作,每天去学校准备衣服时都会特别注意,尤其避免暴露夸张的服饰。“不过也不能说一旦成为教师就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在什么时候都不能穿吊带、穿凉拖吧。”
“真实生活中,老师很多时候都会顾全大局,不会过多地去诉说自己的委屈或者看法,但是网络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人表达自己的平台,现在教师规范连老师网络行为都要加以约束,是不是要把老师给憋死啊?”采访中,一位中学老师直言不讳。
■内幕
细化礼仪规范源于政协委员提案
“我很满意!没想到我的提案,市教育局如此重视,这么快就有了回音。”南京市政协委员毕大容介绍,他今年提交了一份提案,希望市教育局在现有的《南京市中小学教师礼仪规范》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中小学教师职业着装、仪容仪表等礼仪规范,方便老师平时对照使用。
原来,作为政协委员的毕大容有一次去接孩子放学,正好看到一个穿着吊带衫的老师蹲下来给孩子系鞋带,衣服很低胸,可以透过领子看到内衣。“我当时就觉得不太雅观,毕竟‘为人师表’,老师穿得太露了对孩子会有不好的影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有可能去效仿。”对于老师的礼仪问题,毕大容专门到一些学校做了调研并发现了一些问题。在今年的南京市“两会”上,毕大容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南京市教育局在现有的《南京市中小学教师礼仪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中小学教师礼仪规范。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张生说,这本礼仪建议将作为新教师上岗前研读的第一课,成为每一位教师案头的必修本。“不过我们并不是要用这个建议去过多限制教师的自由,只是希望教师们能够用这个建议经常提醒自己是一名教师,太过个性的服装打扮是否适合在学生面前表现。” 本报记者 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