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记者谈海亮)高校教材本是课堂教学之本,理应有足够的学术分量和地位,然而,记者近日对高校部分课程教材进行调查时发现,同一个名字的教材,最多版本竟达百余种以上,而且,绝大多数在2000年以后编写出版。高校教材俨然已成最丰产的学术领域。
这一现象在热门专业内表现明显。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即使是按精确匹配的方式检索,也能搜索出180条书名为《市场营销学》的教材,其中138条的出版时间为2000年以后。与此类似,该馆显示的《证券投资学》教材76种,《金融学》教材73种,《中国法制史》46种,以上结果均为书名相同的教材。若在书名后加上“概论”、“导论”、“原理”、“新编” 等字样搜索,则结果更为可观,例如,书名中包含“会计学”的教材,仅该馆馆藏即多达308种。从出版时间来看,2000年以后至今的9年内,这4种教材各自的出版种类,远远高于2000年之前的几十年。
此外,一些阐释学科基本原理的教材,创新性也显得有限。以《会计学》为例,记者在湖北大学图书馆随意选择了不同出版社和编者所编写的3种教材,其主要章节无外乎是“资产负债表”、“所有权益”、“应收款项”、“会计报表”等,内容上看不出太大差异。甚至有一本名为《企业财务会计》的教材,在其前言中虽说明“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了相关书刊资料中的观点”,却通篇未列出一本参考文献,这显然有违于基本的学术规范。
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周光礼教授说,教材在很多高校里都计入学术成果,部分教师为提供职称评审材料编写教材,认为这是一种捷径。“反正都是讲基本原理,不需要太多创新,你抄过来,我抄过去,抄到最后,都分不清谁是‘长辈’,谁是‘晚辈’了,学术界斥之为‘学术乱伦’。”他说。
周光礼介绍,教材是核心的教育载体,国外的高校教材,只有学力深厚的学者才敢编写,每一种类的教材都有独特的学术视角。在国内高校,老一辈学者对编写教材也非常谨慎,不轻易动笔。而近些年来,教材却似乎成了人人都可一试的领域,部分编写者没有保持应有的敬畏之心。“看似可选择的教材多了,实际上,大多数是千篇一律的重复编写,不过是一种虚假繁荣的学术泡沫罢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