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的苏东坡就诞生于此。身为眉山人,当知三苏事。到眉山后,我阅读了许多相关的著作,一本名为《苏东坡》(四川人民出版社)的长篇历史小说让我眼前一亮。
小说由我国著名的剧作家徐棻先生历时17年创作。徐先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是川剧史上第一位女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曾创作众多优秀剧本,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家重要奖项。因此,《苏东坡》没有按照一般的小说创作规律去写,而是运用了徐先生所熟悉的戏剧创作手法,按写戏要求“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理念去叙述事件、描摹人物。作品文思巧妙,行文毫无佶屈聱牙之语,读来令人口齿噙香,亲切难忘。正是这种不拘一格的创作手法,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鲜活丰满的苏东坡,而非一个概念化的“文化巨人”,更看到了从宋仁宗到宋徽宗长达70余年波诡云谲的社会变革史。
小说描述了苏东坡与历任皇帝间的牵绊纠葛及数次被贬、贬谪途中的奔波、在贬谪之地遭遇的困苦窘迫、“乌台诗案”……仕途的困顿,更凸显了苏东坡的忠君爱民。这种忠贞不是对一姓王朝的愚忠,而是一种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对施展毕生才华的渴望、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士大夫情怀。苏东坡被贬湖州到任不到三个月,就因“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身心俱受挫折,他并未一蹶不振,每日均能安然入眠。连神宗都感叹:“心怀怨恨之人是睡不好觉的。而苏轼如此能睡,说明他心中坦然,并无多少怨怼。”而他与王安石、司马光亦“敌”亦友的关系,对王安石熙宁变法应“循序渐进”和对司马光元祐更化“不可尽改”的政见之坚持等等,更无不体现出一个体察民情的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在朝堂遭受排挤的苏东坡,每到一地皆有政绩。到任凤翔府签判后不久,便废除了当地施行150年之久的“衙前役”,让贫穷荒芜的凤翔府变得生机勃勃;到任开封府后,眼见朝廷无视百姓疾苦低价收购浙灯,愤而疾书《谏买花灯状》为民请命,终得神宗下诏罢买花灯;担任徐州知府刚半年,遭逢百年不遇之洪水,与百姓官兵同吃同住、奋勇抵挡,终于保住徐州;即便是作为朝廷钦犯被流放惠州时,亦殚精竭虑,整治西湖,并用竹筒做管道,将罗浮山清泉引入城内,使全城百姓尽皆得饮甘泉。至于杭州筑堤、定州治军等轶事佳话,书中更是刻画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该书没有刻意去记述历史,而是通过苏东坡的宦海浮沉,将历史的大脉络、关节点逐一呈现出来。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废新复旧、北宋的朋党之争和皇位交替等历史事件,将历史的面纱褪去,使读者清晰地了解到当时“无风三尺浪,有风浪千尺”的动荡政治环境。
苏东坡一生留下诗词2700余首,很多佳句美文虽为后人广泛借用,但很多人不知是东坡所写。小说作者精选了许多大众耳熟能详、典少易懂的诗词文章,穿插在故事情节中,两者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如第十七章,苏东坡与他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新婚时写下的“春宵一刻值千金”;第二十一章中赠佛印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第二十二章中与众人同赏雨中西湖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第二十七章,苏东坡在朝廷一片混乱时来到穷乡僻壤的密州为官,内心深感孤独,于是写下了悼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以及思念弟弟苏辙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第三十六章,与友人游赤壁写下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等。书中引用诗词不拘其原创时间,以便对每首诗词赋予独特的时空、背景、情境,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欣赏、记住苏东坡的诗词美文。
通过《苏东坡》一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无论宦海几多沉浮,始终“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的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苏东坡;一个无论遭受多少冤屈,始终“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惟有蛰龙知”的忠贞报国、刚正不阿的苏东坡;一个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始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勤政为民、豪迈磊落的苏东坡;一个无论历经多少坎坷,始终“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乐天至善、豁达爽朗的苏东坡……
正是这部小说,让许多人想起,原来苏东坡不仅仅是一位只有诗词歌赋、风花雪月的文学家,还是一位“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清官,一位“但知有大宋福祸,不知有臣之福祸”的忠臣,一位“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小儿”的贤者、一位“看天下无一不是好人”的赤子。
苏轼无疑是属于民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