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园》剧照。王雨晨 摄
“北京人艺买票最艰难的三场戏我都看过了,可惜《樱桃园》没买到票。”网友“辛迪”表示,自己“很郁闷”。11月23日,话剧《樱桃园》在首都剧场再次上演。记者在某购票网站上看到,《樱桃园》的9场演出都已呈现无票状态。
人艺版《樱桃园》由童道明翻译,李六乙导演,卢芳、濮存昕主演。去年6月份,《樱桃园》在北京进行首轮演出。演出后即被争议包围,有观众很喜欢,有的观众则表示,“看了二十分钟就睡着了”,“中场休息就提前退场”。虽口碑两极化,但本轮演出热度依旧不减。从《喜剧的忧伤》到《断金》,再到《窝头会馆》,话剧的门票越来越难买,谁说话剧还只是小众艺术?
《樱桃园》剧照。王雨晨 摄
前卫风格将观众挡之门外?依然满座
“看话剧要是怕踩雷,就选人艺的话剧,一般次不了。不过,《樱桃园》除外。”有网友如此评价。从去年首演,人艺版话剧《樱桃园》就饱受争议。
《樱桃园》是契诃夫的最后一部戏剧作品,被称为“四幕抒情喜剧”。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贵族庄园彻底崩溃。女地主柳苞芙是樱桃园的主人,长期旅居国外,突然有一天回到家乡,但却面临樱桃园被拍卖的情形。原为柳苞芙仆人的罗巴辛却摇身一变成为暴发户,并成为樱桃园的新主人。
作为契诃夫的名剧,《樱桃园》是世界剧坛演出最多的经典剧目之一,单在北京演出过的就有林兆华版、中戏版和俄罗斯版。
《樱桃园》剧照。王雨晨 摄
一个五面的空荡荡舞台,身着白衣的演员们静止或走动,三个多小时中,演员们多数面对观众讲话,中间还夹杂着大量的停顿和留白。这是李六乙版本的《樱桃园》,也是争议最多的一版。
“契诃夫的本子李六乙的戏,感觉导演是在用力表现自己,而不是在表达故事或者表现演员,大概这就是艺术吧。”网友“胖胖”23日晚看了《樱桃园》后表示,话剧最后那段伐树的音效太过冲击,“坐音响边上快被震聋了”。
不过,也有人很喜欢这种风格。网友“小年”是濮存昕的剧迷,她认为,虽然人艺版的《樱桃园》跟其他版本有差距,但是几个主演的表演还不错,算是值回票价。最近人艺上的几部话剧她几乎都看过了,《樱桃园》自然也没放过,早早就买了票。网友“晨晨”本来对翻译剧本不感冒,但看了之后却觉得“这部长达3小时单一场景的《樱桃园》很不错。”
记者在大麦网上看到,《樱桃园》的9场演出都已呈现无票状态。而在北京人艺官方售票网站上,也只剩零星的几张票。不管是冲着演员,还是冲着导演,亦或是冲着契诃夫,就目前来看,《樱桃园》依然还很火热。
《窝头会馆》剧照。李春光摄
市场小众?话剧才是一票难求
“《窝头会馆》、《樱桃园》同时开票,满满的11月。”北京人艺演员雷佳刚告别《窝头会馆》的舞台,就迎来了《樱桃园》。在北京人艺最近几部大火的话剧中,不少都有他的身影。 而近几年,话剧“一票难求”也越来越不是一件新鲜事。
“我没抢到《如梦之梦》,刚开抢就没票了。”11月16日,话剧《如梦之梦》北京场门票开售,一上线即告售罄。早几个月,小田就开始期待这个话剧,最后还是没买到票,她表示很沮丧。
刚结束演出的《窝头会馆》更是创下近年来话剧抢票新记录,“半夜排队卖票,6小时即告售罄”的新闻早已冲出话剧圈,一时成为文化现象。而今年的《断金》、《贵妇还乡》、《戏台》、《李白》、《羞羞的铁拳》等也在上演时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
看似小众的话剧愈发引起大众关注,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话剧在中国的现状恐怕不能用小众来形容了。不过也有人认为,虽然有的话剧很热,但却不能代表话剧就走出了小众,在很多非一线城市,看话剧的人还在少数。
编剧俞白眉曾评价人艺的话剧票房火爆现象,他认为,人艺的票房数字不能孤立来看,这与整个戏剧生态的变化有着直接关系。
这种变化从话剧的票房数据可见一斑,据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演出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6年北京演出票房收入突破17亿元,话剧演出票房达到2.60亿元,位于第二,仅次于演唱会。
《窝头会馆》剧照。李春光摄
明星大腕助阵演出,话剧改编电影,小剧场日渐兴盛,戏剧节风生水起,这些因素都让话剧不再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成为普通观众也可以拥抱的艺术。
而在这种话剧热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观众也开始走进剧院,试着了解话剧。网友“婕婕”第一次看话剧,就选择了《樱桃园》,她看完了之后还有点“云里雾里”,并一直在想,樱桃园对她来讲是什么,这种感觉让她很新奇。
不过,话剧热背后也蕴藏着一些问题。比如原创剧本缺少,话剧演员生存困难,市场机制不完善,观众话剧审美有待积累等。
“话剧在‘走’市场的最初过程中,可以用娱乐性的作品去探寻发展之路。但是,一定要避免泛娱乐化的现象。”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曾表示,中国戏剧目前正处于继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戏剧’以后又一个繁荣时期,参与戏剧创作的力量更为多元,演出的场次和观众人次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数量,票房业绩更是以前难以想象的。
“不过我们要认识到,繁荣与发展不完全是一回事,繁荣是一种量的积累,发展是质的提升。” 在王晓鹰看来,中国话剧要得到发展,还需要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透过对生活的观察,在创作中挖掘出人物更深的内涵意义、生命价值、人生哲理。
(袁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