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民众新时代的文化需求如何满足?怎样提供称心的文化产品及服务?近期举办的首届山东文化惠民消费季给人们提供了参考。
山东济南市民陈成林对今年9月的一场演出印象深刻。“父母是吕剧迷,想去看一场山东省吕剧院的演出。购票时工作人员说,可以使用消费券。最后两张50元的门票,我一共花了40元。”陈成林说,父母对演出非常满意,并叮嘱他以后多关注演出信息。
陈成林的经历,是山东文化惠民消费季“落地生根”的缩影。
今年7月至10月,山东各市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文化消费体验,文化企业热烈响应,渴求已久的民众自然更是喜上眉梢。
德州市德曲茶社是一家曲艺小剧场,但一直处在上座率不高、百姓知晓率较低的境地。消费季的开展,让茶社改变了生存情况。“茶社签约消费季后,观众可以享受票价优惠,我们还适时推出了套票。以前观众不来多是因为不了解,可现在看过后就‘上瘾’了。”德曲茶社负责人刘永涛说,看似票价打了折扣,却节省了大笔的宣传推广费,且预售票房明显增加,“这不就是我们和市民的双赢嘛!”
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淄博市,为给民众更丰富的文化菜单,当地消费季期间签约企业62家,55家上线运行,门店156个,涵盖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体培训、文化用品等多类产品,强力对接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对于潍坊市而言,消费季犹如一块石子,激活了当地文化市场的一池春水。借力“文化+”“互联网+”,消费季引导潍坊文化与教育、旅游、体育、健康、休闲等产业融合,发掘了文化消费新业态。
“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文化消费已从供给不足变为优质产品短缺与低质量产能过剩并存,调整与文化消费不匹配的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山东省文化厅厅长王磊说,文化消费具有供给创造需求的特点和“粘性”习惯效应,既需要不断增加供给,又需要进行培育和引导。
与我国多数省份一样,文化消费也是山东省的短板,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山东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754元,而同期江苏为2515元,北京则高达3687元。
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说,扩大文化惠民消费,有利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有利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快文化小康建设;有利于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所以,举办文化惠民消费季,大势所趋。
如何提升民众参与的便捷性,是消费季能否提升服务效能的一大关键点。对此,山东设计了“一券、三平台”的运行模式:“一券”即利用政府引导资金发放文化消费券,“三平台”是领券消费平台,包括银联钱包APP、山东文化惠民消费信息服务平台、齐鲁艺票通。消费季期间,民众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活动信息,继而通过平台领取面值5元至100元不等的消费券,然后持券在签约商户按一定比例支付消费。
文化消费券以补贴文艺演出为重点,同时涵盖图书音像、电影、非遗、文创衍生品、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体育等领域。“消费季不仅改变了民众的观念,也改变了文化内容提供方的观念。”王磊说,通过消费季,很多文化企业、文艺院团等了解到哪些文化产品和群众愿意买单,哪些群众不愿意接受,“这就起到了倒逼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
数据显示,消费季期间,山东省市两级投入文化消费引导资金1亿元,吸引1.33亿人次参与,直接拉动文化消费超过3亿元,实现消费总额206.7亿元。专家表示,消费季在全社会掀起了文化消费热潮,有力扩大了文化惠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促进了文化消费,势必会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