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园遗韵》
《黄金周》
近日,“山海经·黄唯理近作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67件作品呈现了黄唯理尝试将永恒不变的山川与当代文化现状相结合的探索路径。
陶渊明有诗云:“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可知早在东晋时期,《山海经》已经是文人名士们案头必备的一部奇书。今天,黄唯理思接千载,藉古人之题图写连山接海的岭南地貌风情,笔墨既古又新,观者流连于这样一部新时代“山海经”中,自然也要被广东独特的山川胜境所打动了。
展现半梦半醒的虚实之境
广东沿海景貌鲜见于古代山水画,当代画家表现的也不多。黄唯理认为,黄山、庐山等古代名山大川在历代名家笔下几乎被穷尽,这些传统是一定要继承的,但没必要一辈子只研究那几座山,也很难逾越前人。“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岭南画家,不能只会画名山大川,不能离开广东这片沃土。广东地区这种山与海相结合的地貌,恰恰有其独特性。”而选择“山海经”作为这个系列的命名,则不仅呈现了作品的主题,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了黄唯理在山水画创作上的追求和主张,取舍与转向。
就科班出身而言,早年黄唯理画的是油画和连环画。参与广州艺博院筹建并在这里工作的八年,让他毅然决然地走向了山水画创作。广州艺博院以收藏历代名家作品著称,当年,黄唯理在这里每天拜读经典,备受古人滋养。“很多朋友说我的作品有文气,这不是我特意追求的,而是读古人作品多了,自然生发出的一种气息。”
同时,筹建艺博院的专题馆,又让黄唯理有诸多机会跟关山月、黎雄才、赖少其等名家接触,聆听他们的教导。“像关老特别嘱咐我要关注现实,多从生活中感受,放开胆来画;黎老则指点我一些用墨上的秘诀;而赖老晚年的那种创作状态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当时,赖老已经进入一种提笔就能画、闭上眼睛也能画的状态,是鸿蒙初开的状态,是混沌自然的状态,完全靠着学养为滋润,我觉得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了。这直接影响到我在山水画上的追求——呈现一种半梦半醒、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在艺博院工作,还让黄唯理因缘际会认识了王孟奇,并成为他的受业弟子。这次个展,王孟奇特意从上海赶来参加了开幕式。“王老师要我多下功夫读古人书,多加强文化修养。因此,我读了不少古代经典,《山海经》就是其中的一部。这部奇书充满想象力和神秘色彩,给我很大启发。我的创作,就是要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出入裕如,要画出一种虚实相生的山海之境。”为了创作这批作品,黄唯理到过万山岛、伶仃岛、阳江、汕头等地写生,但他的笔下并不受实景限制,力求表现出的是一种理想中的风景。
车船入画呈现笔墨时代性
这批“山海经”作品,虽然展现了黄唯理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底,但画面上的现代设施、舟船车辆,乃至吊车飞机,仍延展着黄唯理在“城市水墨”系列中的探索,是一般山水画作品所不会碰触的。在黄唯理看来,作为一个生活在城市中、享受着现代化便利的人,我们未必要将现代文明与传统、自然对立起来。“这些现代化符号——现代的建筑、车船、飞机,的确是比较难融入山水画中,但作为画家,我们更要勇敢地去面对和尝试。所谓‘笔墨当随时代’,就是这个意思。”
这次展出的《黄金周》,正是他“城市水墨”系列中最重要的一张作品。“通过云雾、气流等,将那些跟传统山水不太融合的东西,比如收费站、汽车、桥梁、电线杆等,做了遮蔽式处理,让整个画面既有当代气息,又不太违和。”
假如你曾经在高速路上经受过大堵车,又因此得以欣赏路两旁平常所难以看到、或者不太关注的山川美景,面对《黄金周》这件作品,就会特别有共鸣了。
浪漫手法营造《可园遗韵》
这次展览,不只有“山海经”系列、“城市水墨”系列,还有黄唯理为东莞创作的压轴大画《可园遗韵》,长宽约为4.9米×1.9米。
可园建于清道光三十年,成于同治三年,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园主张敬修撰《可楼记》云:“居不幽者,志不广;览不远者,怀不畅。吾营可园自喜颇得幽致。”张敬修以“幽畅”二字造园,创设了岭南庭院完美一格。
为了创作这件作品,黄唯理反复阅读了明代计成著作《园冶》,深入了解古人造园的传统、理念与技法;并先后十余次赴可园现场,力求了解一个有文脉厚度且丰富真实的可园。通过观实景、读文史、品诗词,在黄唯理心中,渐渐形成了一个诗意盎然、清新浪漫的水墨“可园”。“我用一些烟云、虚化的方式来处理周围的高架桥、建筑物等,留下可园最有代表性的庭院风情,既有史诗感觉,又不会显得沉重。”
由于对可园的历史吃得很透,几百字的题跋文白互见,流畅自然,读来自觉风雅荡漾,诗情与画意更加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