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影青狻猊盖香薰
明 铜狻猊薰炉
明 铜鎏金狻猊镇纸
吉祥纹饰系列
《穆天子传》提到的狻猊,早期的注释者多认为是狮子,后来又被纳入龙族,变成龙子。受这两种看法的影响,早期的狻猊造型与狮子很接近,明代以后其头部出现龙的特征。
文、图/钟葵
狻猊常出现在
玉雕、香薰、镇纸等器物上
在动物类造型艺术品中,有一种瑞兽的造型颇为奇特,它既像狮,又像龙,甚至有点像天禄兽。这种瑞兽,名叫狻猊,它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玉雕、香薰、镇纸等器物上,在古代建筑的檐角屋脊走兽队列中,也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狻猊的造型之所以既像狮又像龙,是因为狻猊是传说中的神兽,自古以来对它的形象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最早提到狻猊的,是《穆天子传》,书中说:“名兽使足……狻猊、野马走五百里。”按该书的说法,狻猊是一种跟野马一样能日行五百里的走兽,不一定是猛兽。晋人郭璞则注曰:“狻猊,狮子。亦食虎豹。”《尔雅·释兽》称:“狻猊,如彪猫,食虎豹。”郭璞也注曰:“即狮子也,出西域。”不仅郭璞认为狻猊就是狮子,连颜师古等学者也是如此。《汉书·西域传上》曰:“乌戈地暑热莽平……而有桃拔、师(狮)子、犀牛。”颜师古注云:“师(狮)子,即《尔雅》所谓狻猊也。”显然,颜师古是受了郭璞注的影响。
狮子是在汉代才从西域进入中国,《穆天子传》是西周的历史典籍,而当时中国并没有狮子,且《穆天子传》只提到狻猊是能日行五百里的走兽,显然与狮子的生活习性不同,故后来很多人不认同狻猊是狮子的说法,但因《穆天子传》没有详细描述狻猊的形象,持不同意见的人也说不出狻猊到底是什么样子。后来,出现了“龙生九子”之说,人们便顺手牵羊,把传说中的狻猊纳入龙族。如明杨慎《升庵集》曰:“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八曰狻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
明代以前,狻猊的形象与狮子非常接近
“龙生九子”之说显然是一道分水岭,在此说出现之前,人们倾向于认为狻猊是狮子,而之后则倾向于认为狻猊是龙之九子之一。受这两种观点的影响,历代狻猊的艺术造型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模式。明代以前,狻猊的形象与狮子非常接近,明代以后的狻猊则趋向龙形化。如唐代的白玉狻猊,很像一只趴在地上休息的狮子,它体形丰满,肌肉突起,双眼炯炯有神,说它是玉雕狮子也未尝不可。去年现身2016西泠秋拍的宋代影青狻猊香薰,由炉盖和炉身两部分组成,炉盖作蹲狮状,昂首张口,怒目圆睁,舌唇上卷,脚踩绣球,背披鬃毛,尾巴上翘呈蕉叶状,腹中空与口鼻相通,盖底呈圆形,中部有一对穿孔,下有子口与炉身相扣合,点燃炉中之香后,香气可从狻猊口中缭绕飘出。而狻猊的形象,与狮子十分相似。
山东省新泰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白釉香薰与上述香薰属同一时期,造型也相似,因盖上的造型如狮子,故人们称之为“狮形香薰”。但这样称呼是不准确的,应称为“狻猊香薰”。早在五代时期,人们就称这种造型的香薰为“金猊”。如五代时期的花蕊夫人有词曰:“夜色楼台月数层,金猊烟穗绕觚棱。”至宋代,狻猊形的香薰已流行一时。宋人洪邹的《香谱》云:“香兽以涂金为狻猊、麒麟、凫鸭之状,空中燃以香,火烟自口出,以为玩好。”北宋徽宗年间的使臣徐兢也在其《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说:“狻猊出香(即香薰)亦翡色也,上有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唯此最精绝。”可见宋人称蹲兽为狮子形的香薰为“狻猊香薰”或“狻猊出香”,而不会称之为“狮子香薰”,这类香薰上的蹲兽虽形如狮子,但人们仍称之为狻猊。
明代狻猊已具备龙形化的特征
到了明代,狻猊的形象开始出现了龙的形态。明代的狻猊造型艺术品,比较多见的是镇纸和香炉。镇纸的材质有玉、石、铜、水晶、陶瓷等,吴门文人文震亨的《长物志·镇纸》云:“玉者有古玉兔、玉牛、玉马、玉鹿、玉羊、玉蟾蜍、蹲虎、辟邪、子母螭诸式,最古雅。铜者有青绿虾蟆、蹲虎、蹲螭、眠犬、鎏金辟邪、卧马、龟龙,亦可用。其玛瑙、水晶、官哥定窑,俱非雅器。宣铜马、牛、猫、犬、狻猊之属,亦有绝佳者。”表明当时用“宣铜”(即制作宣德炉所用之铜)制作的狻猊镇纸非常珍贵。2012年,拍卖场上就出现了一件明代的铜鎏金狻猊镇纸,它伏身低首,状貌似狮,但身上鳞甲分明,嶙峋有致。狮身无鳞甲,龙身才有,此镇纸似狮又似龙,证实了明代狻猊已具备龙形化的特征,与前代的狻猊形象有所不同。
而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明代铜狻猊薰炉,其造型更具龙形化的特征。它身躯饱满,四腿粗壮,昂首挺胸,朝天张开大口,牙齿锋利,舌头伸出,样子十分凶猛。它的头上,还长着长长的角,这一特征,也是狮子所没有的,所以看上去分不清到底是狮还是龙。
由于把狻猊确定为“龙生九子”中的一员,在明、清两代,人们已把狻猊和狮子区分开来,认为狮子是狮子,狻猊是狻猊,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神兽。这种区分,在明、清古建筑的屋脊走兽中很清晰地表现出来了。中国古建筑的檐角屋脊上常常排列着数目不等的动物作为装饰,因前面是“仙人”,后面是走兽,通常称“仙人走兽”。在“仙人”后面,排列着一队坐姿的动物,数量的多少根据建筑规模及等级而定,多为一、三、五、七、九等单数,最多为十个,但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太和殿有十个,象征建筑等级至高无上,十全十美,天下无双,连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也只能用九个。
古代建筑檐角屋脊上的这十个走兽,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其中狮子排第三,狻猊排第六,狮子和狻猊的造型,自然也不一样。而狮子和狻猊的象征意义,也完全不一样。狮子意勇猛威严,不可侵犯,唯我独尊,同时也是“猛”、“仁”兼具的瑞兽。狻猊能日行五百里,性好烟火,意味着不怕火,能把火吃下去。我国古代的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易燃。因此,对于最怕火的建筑来说,狻猊无疑能起护佑作用。同时,它又是龙的九子之一,具备龙的灵性和“遗传基因”,可以协助龙更好地保护建筑物的安全。可见明代以后人们刻意地把狻猊和狮子区分开来,是为了在实际使用上更加灵活多变,使狻猊真正成为有独特形象和吉祥寓意的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