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文体休闲 » 文化观察 >> 正文

文化观察

南京南站打造能吸水的“海绵”广场
江苏消费网 (2016-04-26) 来源:新华报业网-南京晨报
阅读:

  明年建成后每年可吸纳5万立方米雨水,还可浇灌绿地

  记者昨日从南京铁投公司获悉,作为代表南京申报省级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项目,南京南站南侧市政广场正式开工。在明年年底前建成后,仅该广场每年就可吸纳相当于5个6米深的标准足球场降雨。

  让城市成为能吸水的海绵

  “过去南京经历的大雨也不少,也没见和最近两年一样,一碰到大雨就淹啊?”其实,和不少老南京有着同样疑虑的市民还有不少。按道理说,城市的所有硬件设施要比农村好很多,除了专门规划、建造的各类排水管道外,连道路都设计成了中间高、两侧低便于导水的形状,为什么每逢大雨,反倒是农村不淹城里淹,尤其是新城,往往淹得更厉害。

  其实,对于这一现象,城建专家也一直在反思。来自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李铭工程师告诉记者,在此前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包括住宅、企业单位用房、市政道路强调的都是土地硬化,即现在大家到处能接触到的水泥地、沥青路面,虽然也配套了相关的排水管网,但其中的大部分规划建设标准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再加上雨污没分流,导致这些管道时常被堵,遇骤峰排水时发挥不了作用。另一方面,原有可以对降雨起到蓄存、导流作用的池塘、河流被填埋,吸纳和排放能力双重受阻自然容易导致城市内涝。

  正是这一情况愈演愈烈,海绵城市也就成了解决问题的良方。所谓海绵城市就是让城市像一块能吸水的海绵。具体来说,通过在城市广泛、大面积使用吸水材料作为海绵体,让平时的市民休闲公园、散步绿道等场所在暴雨时变身能透水的蓄水池。无论是泥地、草地还是树林、湖泊,都能吸收大量雨水,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内涝。

  降雨不仅能收集还能再利用

  记者采访了解到,其实南京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尝试海绵城市的一些做法了,比如紫金山的绿道、城市主干道行道树根系位置的透水层,不过这些都属于小打小闹,像南京南站南侧市政广场这样7万平方米的集中使用还是第一次。

  “其实从表面上看,做到海绵城市很容易,简单地说把地面弄得能透水就行了,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大的系统。”作为南站南广场海绵城市项目的设计方,来自泛华建设南京研究院的樊工程师告诉记者,不同于大家日常接触到的水泥、沥青地面,海绵城市的地面实际有两层结构。最上面一层是一种被叫做透水混凝土的材料,在一块看似是整体的地面上,分布着无数个大小不一的孔隙,以满足降雨、灰尘、细小石子的渗透;下面一层是碎石层,约15厘米厚度,可以在进一步渗水的同时,满足初步过滤功能;在碎石层下就是普通的泥地了。

  降雨被渗透到地层并非就完事了,还要完成收集再利用的过程。所以在看似平整的透水混凝土下面基层部分实际是有坡度的,这样设计是为了加快雨水的导流速度。而被导流的雨水在经过碎石层初步过滤后,除正常吸收的部分外,多余的水会被收集到广场东西两侧的地下调蓄池内。“两个调蓄池容量共计720立方米,只有调蓄池被灌满了,才会溢到与之连接的雨水排放管网中。”樊工程师表示,在经过这几个环节后,雨水的流速会极大地减缓、吸收,即便是现有的管网排放也能跟上。另外,调蓄池内的干净雨水日常也可以用来浇灌绿地、路面洒水降尘。

  不仅如此,在南站南广场海绵城市项目,所有的绿地也采用了下凹式设计,即比路面低。这样平时自身能蓄水,地面上的水如果导流不及也会利用坡度自行留到绿地里。

  未来南京城市路面8成可透水

  据介绍,总建设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的南站南广场海绵城市项目明年建成后,仅路面部分每年就可吸纳5个6米深的标准足球场降雨,近5万立方米的雨水。作为大面积使用的试点,已经成为代表南京申报省级海绵模式城市的示范项目。

  目前,南京还有纬七路东延、江北新区青龙湖公园、中和村经济适用房等不少项目都陆续采用了海绵城市的建筑方式。根据规划,未来,南京现有及新建城市路面将有8成以上改建为海绵城市模式。记者陈彦

编辑:刘军 冯云聪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