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通信 » 曝光台 >> 正文

曝光台

手机流量被“偷”谁获益?恶意软件制作者日赚33万元
江苏消费网 (2015-11-20) 来源:江南晚报
阅读:

  近日,佛山龙女士手机3小时用掉23GB流量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最终调查结果为手机软件感染病毒,数千次重复下载文件导致大流量被“偷走”。近期多个案例显示,手机流量异常,多是软件惹的祸。“究竟制作这样软件的人,能得到什么?”在屡次出现“偷流量”软件惹祸的新闻后,不少用户都有此质疑:“偷流量”软件有何好处?记者多方采访获悉,“偷流量”软件背后藏着黑色产业链,偷流量的访问行为市价为5元-20元/千次,可以为此类软件制作者每天赚取至少33万元。

  调查 谁闲着没事编“偷流量”软件

  “‘偷流量’的软件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病毒,对手机用户的影响最大,程度也最深。”日前,通讯领域技术专家王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另一类是山寨手机的“后门”,尽管大部分手机都是品牌货不会做这些事,但依旧有些小品牌做这些事。还有一类就是恶意软件,这类软件虽然有合法的功能,如看视频、天气预报等,但设计不规范,属于“三无”软件。所谓“三无”,即无开发标准,无安全检测,也无软件和网络适配考虑,消耗大流量、影响网络使用等。

  制作这三类软件的人,动机无非有二。一是“炫技”,控制用户的手机,这类制作者会拿到用户的隐私信息,也可能借此发动对网络的攻击等,但并非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另一种动机则更直接,就是通过病毒软件拿到用户信息,出卖信息或者通过上传下载产生的流量费用获利。360手机安全专家高祎玮表示,获取经济利益这类目的在病毒软件制作中非常普遍,如恶意下载软件,这些软件均是收费需要推广的软件。例如此前发现的一款名为“幽灵推”的病毒,会隐藏在一些流行工具软件中,当用户非正规渠道下载并安装这些工具后即中毒,病毒会下载一系列恶意软件,“偷走”用户流量的同时侵犯用户的其他利益。

  产业链 40万人从事隐秘“游戏”

  日前,互联网金融安全联盟成立大会上,腾讯安全管理部总监黄磊表示,互联网经济竞争的内核就在于流量的获取、分发与变现。而网络“黑产”也以流量为主战场。

  他透露,这里汇集了大量的犯罪行为,如非法数据的窃取与交易、网络攻击与敲诈勒索、网络诈骗、手机木马、挂马与人海战术等。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从事互联网“黑产”的业者超过40万,而涉嫌泄漏用户信息量已超过千万级。地下产业链发展也从个人、单体小作坊,逐步到分工精细,上下游配合的产业链。

  “以木马病毒为例,制作者要上传病毒到应用商店,同时支付推广费;应用商店再传播木马到用户手机,随后就能‘偷’手机流量,而这些流量的去向一般是指定网站或导航搜索——因为广告主会根据流量、日常活跃度等数据来支付推广费。最后,这些网站再与木马制作者分成。”高祎玮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众多的从业者在这个链条上生存,相对应的则是手机用户流量被“偷走”。

  暴利 软件每天“赚钱”33万元

  既然制作这些病毒软件主要是为了经济利益,那么制作者能赚到多少钱?据高祎玮介绍,近期360互联网安全中心截获了一款名为“流量僵尸”的木马病毒,木马可联网从控制服务器上下载关键词,并使用下载的关键词来模拟用户的搜索行为。“按照每千次访问请求5元-20元的一般市场价格计算,此类木马可为制作者每天赚钱约33万元-134万元的经济收入。”他说。制作这样的病毒,推广所需要的费用,相比每天的“收入”,则是九牛一毛。

  建议 安装手机安全软件

  采访中,多名专家均向记者表示,此类软件大多会仿冒或篡改热门应用,用户很难通过肉眼识别。因此,建议用户安装手机安全软件,一方面可以查杀木马等恶意程序,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流量监控功能,随时观察手机流量使用情况,避免恶意软件带来损失。遇到流量异常,手机用户应第一时间向运营商反映情况。

  另外,用户下载应用软件要选择官方认可的渠道,从正规应用商店进行下载,不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也不要随意打开来历不明的网址链接,或扫描未知内容的二维码。

  同时,应用软件安装或运行申请权限时,对涉及读取短信/彩信、读取通话记录、读取联系人、读取位置信息等隐私数据的要谨慎。(广州日报)

编辑:朱成林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