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上调的消息虽然暂时“虚晃一枪”,但上调只是个时间问题。 本报记者 郝 军/摄
本报记者 谢莉葳
调价缓期执行
“明日零时,国内成品油价不上调了,各位不用排长队加油了!赶紧回家吃饭吧!”2月19日晚,这条微博在网络上被迅速转发,亲朋好友奔走相告。
而此前,北京多家加油站人满为患,下班的人们争相排队“喂饱”爱车,各加油站出货量可观,一些加油站甚至卖断货,工作人员还接到晚上加班通知。
由于截至2月18日,三地(辛塔、迪拜、布伦特)原油当日均价每桶115.557美元,累计22天均价每桶113.366美元,较11月14日基准价已上涨了4.60%,国内成品油看涨预期升温,调价窗口已全面开启,2月20日凌晨调价的“内部消息”风传。
可是直至2月19日下班,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也没有发布调价通知,这意味着2013年成品油首次调价时间被延迟。此后,国家发改委决定暂不调价的消息得到了证实。
上涨势不可当
虽然靴子落地,让奔波在春运返程路上的车主们大大舒了一口气,但眼见国际油价一路走高,暂缓调价似乎只是“缓期执行”,油价上涨不过是时间问题。
持“油价必涨”观点者另一个颇具说服力的证据是,最近几天,中石油、中石化地方炼油厂悄然上调了汽柴油的批发价。据一些市场机构最新监测,“石化双雄”在大部分地区的柴油批发价,已超过国家规定的批发限价,并向零售限价靠拢,一些地区还出现了限量控销的现象。
一位成品油分析师认为,由于节后生产恢复、春耕即将到来,柴油需求将进入旺季,两大巨头此时限量控销柴油,意在等待国内成品油最高零售价上调,以获得更多利润。
鉴于国际油价一直处于上涨通道,随着国内油价调整时间的推移,对应调价幅度有可能会进一步走高,预计调价将在近期落实。
调价越迟涨幅越大?
晚调价会不会涨得更多,累积到下一次调价时一并涨回来?这是车主最担心的事。
中宇资讯成品油分析师张永浩认为,随着调价时间的推迟,成品油调价幅度也将被进一步拉大。以2月18日的国际原油和汇率估算,若19日调价,调幅在230-260元/吨;周六至下周一期间调价,调幅将拉升为270-300元/吨;下周二后调幅将进一步上升为290-320元/吨。
成品油分析师李宏认为,若调价延迟至元宵节后,届时涨幅可能会在350元/吨左右。但若考虑到2月CPI涨势,上调幅度或会有所打折,大幅上调的可能性不大。
车主静待涨价
对此,无车一族抱着一种旁观者心态,考虑到涨价可能减少车辆使用率,缓解拥堵,甚至希望油价继续涨,表示“全国人民热烈欢迎油价上涨到10元以上”。
有车一族则更关注上涨幅度。车主王先生表示,如果只是涨0.2-0.3元,基本可以和加油站促销优惠幅度抵销,影响不大,但如果超过0.5元,则势必会造成一定心理冲击。
记者采访了解到,很多车主都做好了涨价的心理准备,市场静待成品油零售价兑现之时。
笑得最欢的是新能源车车主。混合动力车车主赵先生也表示无所谓,“一箱油能跑很久,经常记不起上次加油时间”。自称是时尚中年女的纯电动车车主六六表示,充电折合下来相当于每百公里耗油才两升,油价上涨此类消息对她来说毫无压力。
有选择地与国际接轨
这次油价没能及时“与国际接轨”,令有车一族惊喜的同时,也不免有些困惑,既然调价窗口已开启,油价为何不顺理成章地趁机上涨?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当前成品油定价机制是“与国际油价接轨”,我国目前与国际市场直接接轨的只是国产陆上原油价格,而成品油价格则是实行与国际市场“有控制地间接接轨”。
专家介绍说,我们谈到的“国际油价”,是指“国际原油现货价格”;而谈“国内油价”,则是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并非国际油价涨了,国内油价也要马上涨;也并非国际油价涨多少,国内也要涨多少。
这种“有控制地间接接轨”分寸的拿捏,尺度的把握,既取决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和企业生产成本,又要考虑国内市场供求关系;油品定价最好既能反映石油资源稀缺程度,又能兼顾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也正因如此,国内(成品)油价与国际(原)油价的调整有时并不同步。
前些年国际油价下跌时,成品油价没有相应下调,给车主们留下了一种国内油价“涨多跌少”、“跑着涨,走着跌”的印象。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为此解释说,这是因为此前国际油价涨幅远远超过了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规定的4%调价边界条件,但考虑到下游行业承受能力和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国内成品油价格未随之相应提高。有关企业按照上游补下游的利益调节机制,将上涨因素在企业内部消化。因此,下跌时也并未及时跟进。
相关人士分析,油价2月20日未能上调的原因可能与春运尚未结束有关。业内普遍推测,年内首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已是板上钉钉,但由于节假日期间有延迟调价的惯例,且考虑到春运期间油价对民生等的影响,调价相应延迟。
●记者手记
定价机制期待透明化
尽管这次暂缓调价是利民举措,涨价每次都很及时,降价每次都推迟了,但车主们和油企之间的互不信任由来已久。一边是油企“为你们好,亏损倒贴钱,还不领情”的委屈,另一边是公众“一亏损就涨价,谁知道你们赚了多少钱”的不信任。最终结果是,无论是该涨没涨、该降没降、涨多涨少,总是引发公众不断的质疑。
由于现行的22个工作日和4%的波动幅度,并不是成品油调价的唯一参考依据。导致每次油价上调,总是强调考虑通胀以及历史原因油价没有上调到位,每次下调,总是强调炼油亏损,因而使得油价的每一次调整都无法获得民意的支持。每当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时,国内成品油调价不到位;当国际油价从最高点明显下跌时,却得先还清 “历史欠账”。因此,放开油价控制,将成品油价格市场化的呼声日高。
随着资源日益紧缺,可以想见,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都无法摆脱油价上行带来的心理压力。即使市场化,也很难说就能给车主带来更大的实惠。相比较而言,石油企业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和合理利润等的透明化,才是目前车主最关心的问题。涨价不是不可以,赚的钱须是拿来投入整个国家的石油安全战略,而不只是肥了“两桶油”的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