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国春
继“王致和”、“白家”先后擎起海外维权大旗后,安徽洽洽食品有限公司近日也加入追讨被境外抢注商标行列。记者5月18日从洽洽公司了解到,洽洽状告德国“李鬼”案将于近期在德国慕尼黑地方法院开庭。
欧洲市场遇“李鬼”
“2006年,我们正准备深入拓展欧洲市场,却惊悉‘洽洽’商标被德国一家公司抢注了,而且对方还特意向德国海关申请了海关保护。这样一来,根据欧盟的规定,不但‘洽洽’商标不能进入德国国门,整个欧洲市场都对洽洽公司关上了大门。”谈及商标遭抢注一事,洽洽食品市场总部副总经理李会芬心情仍然不能平静。
据李会芬介绍,早在2002年,洽洽就已申请马德里国际注册,覆盖范围包括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美国、新加坡、印尼等几十个国家。“因为当时欧洲的市场情况并不是很好,所以暂时没有在欧洲市场进行商标注册,而是将欧洲纳入第二批注册行列。
正是这一迟疑,给德国公司的抢注留下了机会。2005年5月1日,德国OKAIImportExportGmbH(以下简称欧凯公司)向德国商标专利局申请注册“洽洽“图形、商标和英文商标,并于同年9月3日获得注册,而且该公司还特意向德国海关申请了海关保护。直到2006年11月,洽洽公司才获知29类、30类、35类”Chacheer“英文商标和”洽洽“图形商标在德国被欧凯公司抢注。
李会芬说,欧凯公司是柏林一位德籍华人开办的百货公司,主要经营来自中国的食品。该公司曾在2003年2月24日通过北京中咨佳松进出口公司向洽洽公司进口价值1235欧元的“洽洽”系列产品,2005年5月8日通过北京中咨货运代理公司向洽洽公司定购价值2326欧元的“洽洽”产品。
协商未果提起海外诉讼
李会芬告诉记者,获悉这一消息后,洽洽公司立即与欧凯公司取得联系,希望通过协商解决问题。然而,欧凯公司竟开出了20万欧元的转让商标天价。
洽洽公司认为,欧凯公司窃取了商标,反而要把商标作为筹码,和商标的主人换取利益。对这种没有诚意的行为,洽洽公司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民族品牌的合法权益。
2009年11月,洽洽公司委托专业律师先向欧凯公司发出一份强硬的律师函进行警告,声明洽洽公司在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注册了“洽洽”商标,受到法律保护。洽洽公司要求欧凯公司在德国商标局更改注册,将“洽洽”商标无条件归还,并限期10天答复。
几天之后,欧凯公司回函称,洽洽公司虽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注册了商标,但商标注册有地域性特点,欧凯公司在德国注册“洽洽”在先,受到法律保护,欧凯公司不会放弃“洽洽”商标。
2010年1月,洽洽公司正式向德国慕尼黑地方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欧凯公司注销非法抢注的“洽洽”商标,维护中国驰名商标“洽洽”的合法权益。2010年3月1日,慕尼黑地方法院正式受理洽洽公司起诉欧凯公司的申请并向欧凯发出法庭传票,定于今年4月27日审理此案。
洽洽食品的代理律师杜宝成告诉记者,欧凯公司的回函忽略了一个关键的事实:其曾作为经销商大量销售过洽洽公司的产品,所以对洽洽公司的商标是明知的。在这种情况下,欧凯公司还去注册“洽洽”商标,是一种恶意抢注。根据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对知名品牌进行抢注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对于这种不正当行为,其获取的商标权不受法律保护。
“商标注册不是谁抢走了就一定能获取利益,手段是否正当,是知识产权案件审判中的重要依据。”杜宝成说,因欧凯公司的行为具有恶意注册的性质,洽洽公司还依据德国法律,提出了惩罚性赔偿的要求。要求欧凯赔偿因恶意抢注“洽洽”商标造成的损失15万欧元,并且承担所有诉讼费用。
诉前保障难阻维权决心
然而,就在临近开庭之前,欧凯公司突然在程序上提出了诉前保障措施,认为洽洽公司为外国公司,在德国没有任何可供执行的财产,一旦洽洽公司败诉,欧凯公司权利无法得到保障。欧凯公司要求洽洽公司首先缴纳诉讼保证金。德国慕尼黑地方法院经审查后,对欧凯公司的主张予以认可,要求洽洽公司在两个月内先行缴纳1.75万欧元的诉讼保证金,否则视为撤回诉讼。“他们在实体上不抗辩,却在程序上设置障碍,用约17万元的保证金来吓阻我们,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维护民族品牌的决心。”李会芬说,接到通知后,洽洽随后按法律要求汇去了1.75万欧元的诉讼保证金,并等待慕尼黑地方法院通知新的开庭时间。
4月30日,慕尼黑地方法院发来欧凯公司答辩状,双方就争议问题相互进行答辩。“虽然对方给开庭设置重重障碍,但更坚定了我们民族品牌海外维权的决心。德国案子就是表明企业决心,本案有望近期开庭。”李会芬说。
中国商标进入境外被抢注高峰期
事实上,与“洽洽”一同遭到境外抢注的,还有“王致和”、“白家”、“今麦郎”等。北京百世福达时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浩介绍说,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一些知名企业和老字号商标在海外屡被抢注。如,全聚德公司曾以10倍价钱买回在香港被抢注的“全聚德”商标;“狗不理”商标在日本被抢注一案纠结多年;“海信”商标被德国西门子抢注,讨回商标付出了50万欧元;“六必居”、“红塔山”、“五粮液”、“康佳”等知名品牌也均在海外被抢注过。最近,又传出“五芳斋”在澳大利亚遭抢注的消息。可以说,现在,中国商标已进入了被境外抢注的高峰期,驰名商标、知名商标和原产地保护产品名称是境外抢注的热门。
据统计,已有15%的内地知名商标在境外遭抢注。另一份不完全统计的结果则是,中国有超过80个商标在印度尼西亚被抢注;有近100个商标在日本被抢注;有近200个商标在澳大利亚被抢注。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入世以来,我国数以千计的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累计超过10亿美元,如何进行海外维权无疑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2009年4月,王致和海外维权案终审胜诉,为遭受商标侵权之苦的中国企业带来启示。代理王致和维权案的王洪青律师认为,由于每个具体案例中侵权行为的种类以及侵权发生的时间不同,中国企业在海外维权的难易程度也不同。但总体来说,中国企业越早知道何时被侵权,越早提出诉讼,胜算的可能性就越大。
据了解,针对国内知名商标在国外频频被抢注的现象,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近期将下发建立商标海外维权机制的指导意见,逐步建立商标国际注册和维权数据库,为企业海外维权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