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名词成为“标签”,它就具有了超越本身客观意义之外的社会影响力——这是社会学中著名的“标签论”。
这则新闻中的“富二代”,本身是一个客观名词:在改革大潮中“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的子女。由于父辈的努力所取得的社会地位,以及中国传统的子承父业的文化,他们先天地拥有了比同辈人更优的生活条件,更高的阶层地位,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的其他群体一样,这个群体里面也是有所谓“好人坏人”之分的,有品行优秀者,当然也少不了纨绔子弟。不过,在现实的语境中,由于一系列热点新闻中的负面角色多数拥有“富二代”的身份,让这个词渐渐脱离了客观的范畴,成为了一个“标签”,贴在一部分“为富不仁”、大大咧咧地认为“有钱摆平一切”的纨绔子弟们身上的社会标签。“标签化”之后,“富二代”就成了“仗富欺人”的代名词。这也是“江苏集中培训‘富二代’”的新闻受到质疑的重要原因。
我们说,公民社会需要质疑精神,但是质疑精神显然要以科学为前提。我们不应该用“怀疑一切”的“质疑精神”去人为制造阶层的断裂。如果固执地将“富二代”标签化为一个贬义词,那么不但民众会加深对“富二代”三字的厌恶,“富二代”们本身也会产生“被标签”的逆反心理,进而破罐子破摔,去“坐实”一些恶名恶行,这显然对社会的和谐是莫大的伤害。而一味去抨击“富二代”,实际上也是对社会发展的悖论:试想,如果所有的“富二代”都像“标签化”以后的“马路飙车者”、“仗财欺人者”、“钱权交易者”那样不堪,那么我们还为什么要去追求“共同富裕”这一美好的目标呢?
不可否认,由于在中国特定的文化传统下,在现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里,“富二代”肩负着社会财富和社会道德的双重传承重任,其品行直接影响到我们社会能否健康。所以,“富二代”的问题确实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这也是江苏培训“富二代”的用心所在——正如组织部门所说,重点在“做人”。所以,江苏的“培训”不是“富二代”的特殊待遇,而是因为“富二代”的特殊身份所必须受到的特殊要求。
当然,作为个体的“富二代”也必须想一想为什么“不仁”的标签恰恰贴在自己这个群体身上。个体不等于群体,但个体却完全可以影响群体的形象。公众不是不讲道理的,标签不是胡乱贴给你们的。人人生而平等,“富二代”们有幸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社会资源,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大的社会影响力,理应对社会做出比普通人更多的贡献才对。当你们的言行、品行、德行配得上“富”这个字的时候,“富二代”中的贬义自然会被抛到九霄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