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翔
未满16岁的广西少年被父母送往戒网瘾中心,然而仅仅十几个小时后,父母看到的是孩子伤痕累累的尸体。经当地警方调查,死者身上有外伤。4名戒网瘾中心的工作人员已被刑拘 (据8月4日 《中国青年报》报道)。
戒除网瘾居然让一个花季少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条令人震惊的新闻告诉我们,是该对国内的网瘾治疗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网络成瘾属于不良的心理依赖和有偏差的行为习惯,这是毫无争议的。但问题是,由于其成因复杂,目前并没有一个为大家所公认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因而国内分属于不同行业的网瘾治疗机构开出了各自不同的 “药方”。不过,“药方”尽管不同,但都有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特色,即迷信外力强制的功效。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曾经对记者介绍说:“现在全国各地有300多家治疗网瘾的医院、基地、中心或学校,绝大部分是采用强制性的打针吃药、电击电疗、禁闭关押、打骂恐吓、暴力训练等方法。”更可怕的是,这些倚赖外力强制的“药方”居然还很受家长们的欢迎。前不久卫生部叫停电击治疗网瘾时,还有一些家长表示不理解:“效果那么好的治疗,为什么让停?”
以外力强制为主治疗青少年网瘾到底有多大功效,这个问题暂且不论,笔者只是想问问那些青睐外力强制方式的专家和家长,对一个还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孩子,你们考虑过药物、电击、恐吓和暴力等等所可能带来的身心伤害吗?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个例子。某大学老师16岁的儿子被送到一家戒网瘾中心治疗,父母把他接回家后,他第一句话就是:“我告诉你们,我活着就是让你们痛苦的。从此我不读书,不上大学,不结婚,不生孩子,让你们断子绝孙。”十六七岁的孩子本来就处于青春反抗期,外力强制也许能让他们屈服一时,但与此同时积聚的怨恨、报复情绪无疑会加重他们的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今后出现更多的行为偏差。
青少年自制能力较弱,改变沉迷网络的行为习惯确实需要外力的干预,但这种干预应该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符合教育规律,更多地采取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的方式。在这方面,国外一些网瘾治疗机构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德国的治疗机构通常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实施艺术疗法、运动疗法和自然疗法,引导网瘾少年参加绘画、舞台剧、合唱、游泳、骑马、种花、种菜等活动,帮助孩子们远离旧环境,逐渐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美国在治疗青少年网瘾时导入了认知行为训练、找寻动机训练、实用体验训练、目标管理训练等项目,从提高自制力入手强化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国外的治疗方式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情况下,如果还有人固守自己的棍棒传统,把惩戒当做矫正不良行为的唯一方式,恐怕只能证明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低能。悲剧已经上演了,我们的任务就是不让它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