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12月27日讯(记者 孙朋浩 见习记者 曾强) 近日,随着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沉寂已久的社区银行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而一个现实是,从2013年全国第一家社区支行出现至今的五年多时间里,国内社区支行的发展可谓是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曾经以打通金融“最后一公里”、“弯道超车”为目标的社区支行,如今的光景却是新开社区支行增速骤减,数家社区支行因入不敷出而终止营业。
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看来,目前在国内,尽管商业银行纷纷介入社区金融服务,但明确提出“社区银行”战略的却不多,真正为之付出努力的更是少之又少。
完善零售生态必要补充 社区银行进入探索低潮期
公开资料显示,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的概念源于美国,主要为小企业及个人小客户服务,决策灵活,服务周到,贴近客户,一般不发放没有抵押物的贷款;同时,为保证竞争力,存款利率高于大银行,贷款利率低于大银行,收费也更低廉。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同业分析师孔祥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中央工作会议中提出发展社区银行是在普惠金融的大背景下,目前整体而言,我国大行对零售客户的覆盖面是有限的,无论是在城市或农村,仍存在很多人接触不到银行提供的服务,社区银行可扮演银行服务下沉的角色,是银行完善零售生态的必要补充。
“当前我国众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仍然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社区银行广泛布局于各类社会资源的聚集区域, 包括居民生活社区、商务社区、产业企业集群社区等,社区银行对周边的居民及企业的资金状况更加了解,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解决个人、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资金难题。” 融360理财分析师刘银平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说道。
然而无法回避的是,在顶层设计下,我国社区银行的探索如今已进入低潮期,全国多地的社区支行都出现调整或关闭的情况。北京银监局公布的信息显示,2017年全年,监管部门共对北京地区近70家社区支行批复终止营业。而截至2017年年末,广东银监局和上海银监局分别批复21家和14家社区支行终止营业。另据了解,民生银行在北京地区开设社区分行的数量最高峰时达110多家,目前仍处正常营业的已减少至70多家。
商业模式不清晰导致入不敷出 社区银行路在何方?
社区支行为何出现关停潮?董希淼认为,目前在国内,社区金融服务的开展、对社区银行的探索,都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模式。
在我国,社区银行兴起于2013年,民生银行原董事长董文标在一个金融研讨会上提出了金融便利店的概念,同时随着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国银行业开始大举进军社区银行。在互联网浪潮下,社区银行被寄予厚望,曾被看作“抗衡互联网金融”,实现"弯道超车"的新希望。
2013年6月兴业银行在福州开办全国第一家社区支行,随后民生、光大、浦发、中信、平安、华夏等银行纷纷入局推出社区银行战略。民生银行曾提出要在三年内在全国设立超过1万家金融便利店,光大银行则计划2013年内推出200家社区银行网点。
从业务范围看,社区支行主要经营理财销售、个人贷款、财富管理、缴费结算,同时定期开展商户优惠、金融知识讲座等活动。但社区支行不能办理对公业务,也不能办理安全等级要求较高的人工现金业务,如现金开户、大额取现等。此外,还提供实行错时延时服务,将人工服务时间延长至晚上9点等。
原民生银行北京某社区支行相关人员向中国网财经记者介绍,一般一家社区银行的员工结构为,一名正式银行职工作为负责人,带领两到三名“外包”员工。由于金融牌照的限制,社区支行只能做非现金业务,而对周边居民并未做过细致的了解工作。“实际上目前大部分社区分行都处于门庭冷清、入不敷出的状态,能盈利的都是地理位置好的,但很少。这实际上是盲目发展的结果。”该人员说道。据了解,在一线或强二线城市,一家社区支行一年的运营成本至少在100万。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民生银行持有牌照的社区支行1523家,比上年末减少99家。
在孔祥看来,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我国大部分社区银行存在商业模式不清晰、收入模式模糊的问题。“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社区银行只是硬件和地理位置的些许改变,但服务和营销都与以往传统银行支行没有太多改变。在电子化金融消费的时代下,大部分银行非现金业务都可以在网上办理。而产品方面也并没有针对特定客户开发特定的产品,客户粘度不够高,社区银行的末端价值也无法体现。”
“社区银行如果能在获取信息这块,对社区的了解程度比传统银行征信更加丰富,成为银行数据的延伸,才是有战略价值的。”孔祥说道。
据《2017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总数达到22.87万个,其中社区网点789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