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带来普惠金融发展机遇
普惠金融的要义是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而普惠金融的广泛包容性,在客观上决定了普惠金融业务具有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三大特征,这使得商业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动力不足,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
数字技术降低成本和风险,推动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
数字技术大大降低了发展普惠金融的成本和风险。
一是服务覆盖广泛化。从覆盖的区域来看,传统金融机构需要通过实体网点的铺设来提高覆盖面,受限于机构铺设的高成本,传统金融机构一般将主要资源分布于人口、商业集中的地区,难以渗透到经济落后地区。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避开了这种弊端,一些地区即便没有银行网点、ATM 机,客户也能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工具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完成非现金交易,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覆盖面更广泛。
二是客户群体大众化。商业银行经营往往遵循“二八法则”,侧重于服务大型企业和城市高收入人群,而处于长尾市场的小微企业和农村客户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服务。数字技术的发展,使长尾市场的边际成本大幅降低。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将“毛细血管”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吸纳社会各个层次的“一分钱、一角钱、一元钱”,达到集腋成裘的效果;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分析能优化配置,实现服务市场细分和精准营销,可将资源恰到好处地输送给资金需求者,满足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
三是风险控制数据化。普惠金融业务的高风险本质上来源于信息不对称,由于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质押物,商业银行难以甄别还款来源,从而形成高风险。而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基于对日常交易数据流、信息流的分析,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判断客户的信用等级与信用水平,显著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授信审批效率,这使得向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提供有效金融服务成为可能。
四是交易成本低廉化。与实体网点相比,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资金供求双方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完成信息搜寻、定价和交易等流程,从而实现对实体网点的部分替代,减少了对人员和设备的占用,大幅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这让客户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获取金融服务,促进了金融普惠的实现。国内外的经验都已经表明,传统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化、数字化对于降低银行业务经营成本效果明显。
运用数字技术创新邮储银行金融服务,取得良好效果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成立于2007年,目前拥有4万余个实体网点,覆盖了中国98%的县域,是中国网点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商业银行。截至2015年末,邮储银行资产规模约7.3万亿元。在英国《银行家》 “2015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邮储银行按资产总额位居第二十三位。邮储银行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秉承“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规模庞大的资金优势,积极探索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勇当中国普惠金融的先行者。
邮储银行的普惠金融实践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金融服务半径广。截至2015年末,邮储银行除了拥有4万多个实体网点,还有15万个助农取款点、10万多台自助设备分布在全国各地。在实体网点中,有近3万个网点分布在县域农村地区。在一些边远贫穷地区,邮储银行是当地农民、牧民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的主要渠道。二是服务内容包容性强。截至2015年末,邮储银行累计发放个人小额贷款超过1.1万亿元,累计为900多万客户提供个人小额贷款服务。
从邮储银行多年的实践看,普惠金融需求具有“短、小、频、急”特点,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如何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营销批量化、管理精准化、作业自主化和风控系统化,既延伸服务时空,又有效降低成本,是商业性普惠金融面临的现实课题。对此,邮储银行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是积极构建开放协作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邮储银行的母公司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政集团旗下子公司涵盖了速递物流、电子商务、邮政金融等业务,具有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四流合一”的先天优势。邮储银行以互联网金融云平台建设为契机,以产品创新为驱动,以数据分析为引擎,以整合三大板块资源为切入点,形成“互联网金融+集团优势资源”的特色网络信贷发展模式。邮储银行依托大数据和云平台技术,基于共享的信息、数据资源,推出全流程线上融资模式“E捷贷”,实现贷款申请、支用和还款完全线上操作,目前可以做到5分钟内完成业务处理,1分钟内实现资金到账,24小时均可在线申请贷款,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既提高了贷款作业效率,又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
二是积极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金融服务网络。近年来,邮储银行坚持电子银行业务优先发展战略,将个人网银、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整合为品种齐全、体验良好的线上交易服务平台。同时,依托设备丰富、流程便捷的线下营销服务平台,实现了电子渠道与实体网络的互联互通、线下实体银行与线上虚拟银行协同发展的“大渠道”经营格局。截至2015年末,邮储银行电子银行个人客户超过1.5亿户,手机银行注册客户接近1亿户。目前邮储银行超过70%的业务都是通过电子银行完成的,显著降低了经营成本,同时也推动实体网点从“交易核算中心”向“营销服务中心”转型。
三是积极构建高效的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体系。在前端,邮储银行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广移动展业,致力于对农户、商户和中小企业实行专业化、标准化、流水线式的金融服务。在中端,邮储银行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积极探索信贷工厂模式,建立信息更全面、更完整的信用风险模型,有效甄别不良客户,降低信用风险产生的损失。在后端,邮储银行基于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应用,实现行内外各类信息的集中整合和共享,做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2014年7月,邮储银行在福建、河北、北京等地,试点开展移动智能终端金融服务模式。信贷员仅需一台移动智能终端(PAD),就可以在客户家中或田间地头完成现场调查、实地拍照、联网核查、征信查询、建档等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同时后台实时在线审批,相对传统信贷审批方式,整个业务处理流程所需时间可以缩短30%—50%。近期,这种业务模式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加强基础设施、社会征信体系、数据共享、监管体系等建设
当前,实现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依然是世界性难题,如何进一步发挥数字技术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条件。信息化网络建设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工程。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地区信息化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在这方面的投资规模,同时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降低农民使用互联网的费用,为拓宽普惠金融覆盖面提供有利的硬件条件。
二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健全社会征信体系。信用甄别是替代担保物、降低普惠金融风险和成本的关键。建议政府部门尽快统一数据标准与格式,以便进行规范化的数据融合,打破数据资源部门间的“信息孤岛”格局,整合各方面信用信息资源,形成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夯实社会征信体系的基础,提升商业银行大数据风控能力。
三是推进监管体系完善,维护普惠金融客户权益。数字时代的信息交流超越了行业和领域界限,让金融与非金融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从而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同时,监管存在的薄弱环节,也让金融知识匮乏、风险识别能力不高的低收入群体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一个与时俱进的监管体系,能够在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保护消费者利益、鼓励创新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走商业可持续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是我国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发布的首个专项规划,对推进普惠金融的总体思路、具体目标和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和重要部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金融工作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商业银行要深度参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必须准确理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把握政府引导与市场化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厘清普惠金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加快经营转型,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走商业可持续普惠金融发展之路。”近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详细介绍了邮储银行走商业可持续普惠金融发展之路的实践与做法。
记者:邮储银行成立9年来,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战略定位,自觉承担“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社会责任,为延伸金融服务至农民、城镇居民、小微企业、“双创”人群、偏远贫困地区人群作出积极贡献。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方面的主要工作?
吕家进:首先是“填补空白”。坚持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延伸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2015年底,邮储银行约4万个网点已覆盖全国100%的城市和98%以上的县域地区,其中,71%的网点分布在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是全国网点最多、覆盖面最广、服务个人客户最多的金融机构。邮储银行还设立了助农取款点15万个,布放自助设备10多万台。在一些边远贫困地区,邮储银行是当地农民、牧民唯一的金融服务机构。
其次是“弥补短板”。持续加大对“三农”、小微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邮储银行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银行业实际,把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作为长期、核心的战略业务,努力提高金融服务的包容度和可获得性。截至2015年底,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约7500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近6000亿元;累计投放个人小额贷款一万多亿元,笔均金额6万多元,惠及900万农户;服务小微企业超1200万户。
最后是“夯实基础”。不断提升基础金融与民生领域服务能力,增加各阶层人群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邮储银行扎根基层,致力于让广大人民群众机会平等地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除提供存取款、代收代付、理财产品等服务外,还积极做好代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助学贷款、代发新农保和新农合资金、代发粮食直补款等民生服务。2015年11月,邮储银行发起成立的中邮消费金融公司开业,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居民普通消费金融门槛。
记者:经过几年探索,邮储银行初步构建起一个广覆盖、多层次的综合化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了“取款不出村、贷款送上门、理财送下乡、资金通天下、服务全天候”的普惠金融服务格局。邮储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
吕家进:坚持大银行能做好普惠金融的信念。小额信贷是商业银行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过去有人说大银行适合做“大贷款”,小银行才能做好“小贷款”,但随着信息技术和信贷技术的进步,大银行也能很好地解决办理小额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具备资金成本相对较低、管理成本摊薄、能从宏观和行业角度把握风险、抗风险能力强等优势。特别是近年我国经济面临转型调整,部分区域和行业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显著提高,一些中小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能力、动力明显下降,而邮储银行因为网点遍布城乡、风险分散、资金实力强,保持了增长后劲,彰显了自身提供小微服务的优势。
坚持普惠金融能为社会创造共享价值的信心。企业只有把核心竞争力与“为社会创造共享价值”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长久发展,而开展普惠金融服务恰恰具有这样的特点。
坚持平衡好短期盈利目标与长远社会责任。邮储银行希望通过普惠金融的实践,既能实现盈利,又能超越单纯的企业利润,为谋求更加长远的社会利益承担一份责任。
记者: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是处理好普惠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工作您有什么考虑?
吕家进:《规划》指出,“发展普惠金融,要坚持借鉴国际经验和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化主导相结合、完善基础金融服务和改进重点领域金融服务相结合”,这为我国未来5年普惠金融发展勾勒出行动路线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邮储银行将认真学习和贯彻《规划》内容,积极融入全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在战略定位方面,坚定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社区不动摇。“十三五”期间,邮储银行将坚守“差异化”经营定位,继续向“三农”和小微企业配置信贷、人力、财务等资源,更大限度地满足特殊领域、特殊地区和特殊人群的有效金融需求。
第二,在产品和渠道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互联网+普惠金融”,以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第三,在业务合作方面,主动对接、联动多方力量推进普惠金融发展。邮储银行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推进普惠金融事业,积极与各方合作,主动对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科技协会、农业技术协会等,共筑政策合力。利用银政、银企、银协、银担、银保等合作平台,把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与各类机构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扩大信贷担保范围,降低客户准入门槛,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为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第四,在建设金融生态体系方面,积极普及金融知识,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法治是金融发展的先决条件,良好的金融生态体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公平公正,促进行业繁荣,破解弱势群体“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为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建立长效机制。邮储银行将积极参与建立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通过完善小微企业和农户信用档案,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和信用企业创建活动,促进形成和谐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实践证明,普惠金融是强化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的有效手段,是调整经济结构、支持经济转型的有力抓手。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任重道远。邮储银行将牢牢把握历史发展机遇,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积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在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上砥砺前行,为新时期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