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组织14个部委召开电视会议,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一年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专项整治,近年蓬勃兴起、乱象众生的互联网金融业态将面临变局。互联网金融究竟是基于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还是监管盲区下的资本套利?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激发信息技术带来的互联网金融新动力?消费者又该如何看清“乱象”背后的“真相”?
网络理财“乱象”呼唤治理“重拳”
近一段时间以来,各种网上理财投资平台屡屡爆发“跑路”事件。2015年年底,e租宝事件爆发,涉及18万投资人和高达500多亿元资金。近日,快鹿系陷入18亿元兑付危机。4月6日,上海一家百亿级理财平台中晋资产及其关联公司因涉嫌违法犯罪,已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一边是互联网金融风险频发,一边是相关政策、监管细则迟迟未能明确,整个行业仍在摸着石头过河。”融360金融搜索平台CEO叶大清认为,央行和公安部门联手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风暴,以及地区性的一系列整改活动,可以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和行业准入门槛,加速行业洗牌,达到去伪存真的效果,长期来看有利于网贷行业的正本清源。
本次整治行动按照“谁家孩子谁抱走”的原则,共有七个分项整治子方案,涉及多个部委,其中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将分别发布网络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和互联网保险等领域的专项整治细则,个别部委负责两个分项整治方案。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风险隐蔽性、传染性、突发性的特征。互联网金融的成长过程中缺了教育这个课,这堂课需要及时补上。去年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政策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做好了顶层设计,今年将是具体落实、切实规范,实现互联网金融从量变走向质变的一年。”金融时报社社长邢早忠表示。
高风险背后的监管难题
在专项整治之前,各地均在紧锣密鼓地梳理整顿辖区内的互金业务。深圳市要求全市各互联网金融企业全面停止开展房地产众筹业务,并进行自查自纠和业务清理工作;广州市网贷平台被要求定期向工商、金融办等相关部门报送运营数据和业务开展情况;北京市日前表示,在打击非法集资方面重点看三条,即面向社会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是否高收益率揽客、夸大或不实宣传。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高打”姿态主要来自识别和化解互金风险的挑战。
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看来,互联网金融隐含的风险是复杂而隐秘的。首先,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一样面临着大量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但其风险的识别和应对的经验能力跟传统机构还有很大的差距。互联网金融的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传统的征信数据难以覆盖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点。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又会蔓延到传统金融机构,带来系统性风险。
其次,互联网金融具有跨行业、跨市场、跨地域的特点,而且创新发展变化非常快,而当前互联网金融监测的体系不健全,各级监管部门难以全面掌握行业的数量,难以及时预判风险。这种状况导致部分不良机构打擦边球,借用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虚假宣传,一些平台违规操作而倒闭,也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和情绪。此外,在传统银行体系下投资者养成了刚性兑付的习惯,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容易轻信高收益的宣传,承受风险的能力也较低。
国家网信办信息服务管理局局长梁立华认为,互联网金融依靠互联网技术采集、储存、传输,应用大量的金融领域敏感数据,交易资金、交易信息、客户信息等核心数据一旦泄露将对金融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的大背景下,其负面冲击将成倍放大。
消费者如何避免“踩雷”
当新业务的成长速度远大于人们对风险的识别能力时,消费者如何在互联网理财时代避免“踩雷”?
金信网银常务副总经理李崇纲告诉记者,三类所谓的理财公司千万不要碰:第一是承诺能够支付超高收益率的公司,比如有些公司承诺日息1%、月息30%,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第二,老百姓在准备投资某公司之前可以上全国企业信用网站去查查,如果该企业短期之内大量地频繁变更股东或经营范围,显示这个企业经营不稳定,其中就蕴含着风险;第三,那些打着高档办公地点、大量广告、美女总裁等旗号的公司,往往是徒有其表,目的只是骗取消费者去投钱,需要引起警惕。
“任何收益其实都是来自于借款人,借款人的收益来自于哪儿?来自于经营生产,借贷是不会产生价值的,只是利润的再次分配。价值必须从实体经济中产生,但是想一想什么样的实业才能赚50%?”网贷天眼副总裁潘瑾健也提示,要提防收益特别高的理财平台。
对于互联网金融,英国的监管模式是将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相结合,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执行监管职能。美国则采用多部门分头监管模式,致力于减少投资者与融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就我国而言,从保护投资人、保护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进行监管或许是解决当前互联网金融乱象的一个有效途径。(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