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监管”之名扼杀创新别以“创新”之名忽悠百姓
“我妈还没管我一个月花多少钱呢,你操什么心?”这是在近期在社交平台上流传广泛的一个段子,所讲述的正是央行正在征求意见的《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中对第三方支付额度的限制。
有媒体报道,在这份征求意见稿中,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年累计不超过1万元;个人单笔消费不得超过5000元,月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
目前,央行已经发放7个批次、超过200个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仅排名第一的支付宝就号称拥有超过8000万用户,超过目前在股市注册的账户数量。
草案规定的这个额度,让很多已经习惯用第三方支付代替裤兜里钱包的人,感觉到很不习惯。在这场银行与第三方支付、金融创新和监管界限的争议中,尽管还在征求意见,但规模庞大的用户已经开始按捺不住心中的情绪。
在一些人看来,当第三方支付蓬勃发展、十分便利,一些银行面临活期存款搬家、贷款成本提升等等,开始有些步履蹒跚。这可能倒逼银行业金融改革,并推动利率市场化和服务人性化。当关系更加密切的民营互联网机构在赛跑中把国有的银行超越时,作为裁判的央行提出新规:跑在前面的把腿绑上,然后,比赛继续。
一些人质疑,这是不是既得利益群体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狙击”?
不少网友和学者认为,就在互联网金融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崛起之时,互联网金融即将迎来自己的春天,但这样一个草案,不啻为一场“倒春寒”,还没感受春天的到来,接踵而至的是寒冬的气息。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监管包括新型支付在内的互联网金融等业务时,不能以遏制创新、降低金融效率为代价,监管的实施,更不能成为保护既得利益者、扼杀创新的工具。
“创新,本身就是有风险的,如果片面提示风险过高,就有可能把这种创新给扼杀掉。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在监管上提高风险容忍度,比传统银行和支付领域要高。”郭田勇说。
这也是马云所感叹的,创新,绝不能被一纸文件打败。
一位北京市民表示,过去买东西掏钱,现在更多用支付宝。“买东西,拿出手机,点击确定,输入密码,购买成功,然后就坐等送货上门,包括支付水费、电费等等,确实方便。”
然而,她接下来又说了一句:“有时也想,花钱如此方便,窃取是否也很方便,到底安不安全?”
一些专家表示,对于用户而言,这并非是一场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的单纯赛跑,每一方背后都捆绑着用户的巨大利益。尽管一些用户希望“创新”快跑,第三方支付能够多挣一点、更方便一点,但对负载他们资金的快车是否存在过载、翻车的风险,很多人却并不在意,或者说并不完全知情。
以受到热捧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为例,绝大部分资金投资固定期限产品已获得其向用户承诺的高收益,却向用户承诺“随时支取”,不少用户说,这就是创新的力量。
而去年年中的“钱荒”,部分银行因为理财产品期限错配备受斥责,如今大规模的期限错配以互联网金融的形式改头换面出现,缘何却受到很多人追捧?
上海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胡月晓说,即便是投资安全性最高的货币基金,也不可能保证一定保本,很多互联网理财产品在产品表述方面存在有意的误导和模糊。
一位专家忍不住吐槽:马云和马化腾是明星,你们愿意相信并购买他的产品,但不能把上千万人的财产安全全部寄托在两位马先生的个人品格上,央行等监管部门也需要针对行业快速发展的漏洞进行相关填补。
如何让创新有序,在创新与监管之间找到平衡?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认为,未来出台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政策,应该留有“缓冲地带”,从柔性监管到刚性监管,形成有弹性的互动机制,如此才有益于制度的规范优化。“我建议,不要急于出台政策,可以先探索一段时间。”黄震说。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建议,市场面鼓励创新,监管层的改革需要及时跟上,但更应对市场外来发展具有一定前瞻性,能够通过主动的改革引导市场。(记者乌梦达、徐岳、邓中豪、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