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放心消费 » 维权调解 >> 正文

维权调解

老人常遇消费陷阱 “银发族”维权举证难
江苏消费网 (2011-07-25) 来源:本网原创
阅读:

    记者在南通工商部门近日举办的老年消费者座谈会上得知,目前日用消费、医疗保健、上门推销是让老年人普遍遭遇侵权事件的高发领域。事实上,老年人无论是在消费中的辨别,还是消费纠纷的索赔中,都处于弱势地位,需要社会各方的关爱。

老年消费暗藏“温柔陷阱”

    “我叮嘱过父亲多次,没有免费午餐这样的好事,可他还是架不住人家花言巧语。”杭女士无奈地告诉记者。上周,杭老先生在小区里溜达,被两个热情的年轻人邀请到一家酒店参加健康讲座和免费体检。检查结果是大多数指标都不合格,“权威专家”开始吹嘘某种保健品可有效改善身体状况。听了“专家”的建议后,杭老先生十分动心,虽然保健品每盒价格高达800元,但他还是一下购买了10盒。回到家后,女儿仔细查看,发现居然是三无产品,根本不敢让父亲服用。

    有过杭老伯类似遭遇的老年朋友不在少数。退休干部董女士先后花费数万元用于购买保健产品,包括13000元的按摩床、4000多元的蜂胶、500多元的远红外护膝等。她告诉记者,这些保健品并没有厂家宣传的神奇功效,但也没什么不良反应,所以就凑合着用了。 市消协梳理了相关投诉后,发现对老年人进行消费欺诈的手段主要有几种:打着免费义诊、体检的幌子,通过夸大老年人的健康隐患来推销药品、保健品或医疗器械;在人流密集的商场门口搞抽奖活动,以打折、优惠的名义来推销产品;利用只有老年人在家的时间,上门推销商品或服务,夸大宣传,虚构原价,误导消费。

维权拿不出有效证据

    由于信息不对称、识别能力差等因素,老年消费者在获取消费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方面常处于弱势。”市消协副秘书长陈罡分析,关注健康、购买力强的老年人是保健品推销员的主要目标群,但由于标准不一,保健产品良莠不齐,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受骗事件屡有发生。 前一阶段,消协部门先后走访了市老年大学、德民花苑社区、南园社区等处,发放调查问卷,召开老年消费者代表座谈会。调查发现,七成以上老年人购买过保健品。有些老人分不清保健食品是药品还是食品,错把保健食品当成药品,盲目消费。在一些生活日用品的销售中,一些商贩利用老年人知识科技水平相对较低,防范意识较差的弱点,销售伪劣产品坑害老年消费者。

     与年轻消费者不同,绝大多数老年人消费权益遭到侵害后,大多选择了沉默。原因在于很多老人不知道找谁去维权;即使拨打12315,也难以举证。在消费纠纷中,一般都需要消费者对经营者的侵权行为进行举证,但老年人受到年龄、健康、知识面等各方面的限制,在举证上显得十分困难,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老年人即使被蒙骗也很难举出有效证据指出经营者的过错。

引导老年人科学消费

    据了解,南通有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170.8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23.5%,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如何维护老年消费者合法权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工商、药监、司法等部门可探索建立保护老年人消费权益的绿色通道,如设立老年人消费维权专用电话、无偿提供法律帮助等。”陈罡说,提高老年人科学消费能力,需要社会各界多方携手。

    6月16日,由海安工商局、老干部局和县消费者协会共同发起成立的南通市首家老年消费教育基地在海安县老干部大学揭牌。此举旨在于前移维权关口,以教育基地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教育活动,引导老年人避开消费误区。崇川消协也大力开展“消费维权银发工程”,重点处理老年人的消费投诉,为他们提供方便、快捷的维权服务。 工商部门表示,针对故意蒙骗、误导老年人的不法经营主体或当事人,考虑试行“举证倒置”,这将会降低、减少老年人维权的难度和阻力。 (朱蓓宁)

编辑:孙林美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