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电作业、手术助手、消防应急……
专业机器人深度介入生产生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前沿
3月28日,在南京举行的一场机器人产品发布会上,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攀爬上电网,让带电作业更安全;还可以作为医生在手术台上的助手,帮助医生更精准地处理病灶……拥有判断力的机器人成为当下行业争相布局的热点。
此外,三菱重工近日宣布研制消防机器人,谷歌也决定重启机器人项目,苹果代工厂则开始增加机器人生产线,工人人数已减少了九成……作为人工智能最酷炫的一种“表达”,作为技术赋能行业最鲜明的一种“落地”,机器人的发展伴随着人们的期待与担忧,始终是科技圈中热度不减的“明星”。
“自主判断”成标配
两只亮黄色的机器臂敏捷快速地攀爬上电杆,卡稳、检查、修理,流畅老练地完成巡检、维护操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不间断供电前提下处理电网故障,提升供电可靠性,已成为行业挑战。”3月28日,亿嘉和公司研发副总裁金锐宣布,室外带电作业机器人的研发,将是该公司今年的战略核心。
实际上,电力是机器人最早涉及的领域之一,而随着近几年的技术发展,电力机器人的功能已从电网“区域巡检”发展到高空“带电作业”。“传感、红外、实时数据交互是巡检机器人的技术核心,发展到带电作业,则需要采用激光雷达等精度更高的多维传感器,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金锐表示,最早在2013年行业开始布局电网巡检机器人,如今,有学习能力、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情况判断的“作业机器人”已经成为新趋势。
学习力、判断力、理解力,成为下一代机器人的“风向标”,也成为未来评判机器人“性能”的关键指标。从前几年机器人只会转圈“扫地”,到近年来“手术台”上的频繁现身,足可窥见这一变化。“机器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处理器和电脑,随着软件的发展,机器人的动作将越来越趋于稳定,帮助人类完成更为复杂的工作。”亿嘉和医疗机器人研发负责人程敏博士介绍,今年3月公司与鼓楼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探索深耕医院管理、手术、护理等方面的专业机器人。
“以往人工关节置换,全凭医生经验,术中靠医生肉眼评估,但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可能最终假体安装的角度与预想还是会有3°左右的偏差,经验少的可能会达到5°甚至更大。”南京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鼓楼医院骨关节科主任蒋青教授表示,手术机器人其实早已成为时下常见的医疗辅助手段,最大特点是能够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消除传统手术操作中的人为误差,提高手术精准度。另外,手术机器人系统还可以给出辅助意见,让年轻医生迅速掌握手术技巧,提高手术质量。
技术发展带来成本降低
无人车、无人商店、无人生产……一大堆的事情都交给了机器人,效果还比原来更好。机器人“来势汹汹”已成定局,并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逐步“接管”我们的生产、生活。
以江苏为例,发展机器人产业已经形成行动计划。记者从江苏省工信厅获悉,2020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将达到1万台,全省机器人产业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其中重点行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200台以上,服务类机器人将在家政服务、养老助残、医疗康复、教育娱乐等领域实现批量应用。“江苏在机器人伺服驱动、运动控制、机器人减速器技术、协作机器人、机器人包装码垛系统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江苏是机器人产业发展大省,拥有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应用等多位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江苏省智能机器人及成套装备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正在建立,为机器人下一步的研发供给“创新能量”。
除了区域产业的规划,技术革新带来的成本大幅下降,也是成就“机器人时代”的一大关键。单轴控制器是大多数机器人的内部核心部件,价格已从1000美元降至10美元,而用于导航和避障的关键传感器已从5000美元降至不到100美元。“科技一开始会发展得非常缓慢,但随后,失望会变成惊奇,机器人领域也将经历这种变化。”美国机器人研究专家、杜克大学工程学院研究主任维韦克·瓦德瓦谈到,早在2004年无人驾驶汽车超级挑战赛中,没有一辆自动驾驶汽车能够完成比赛,但在10多年后,无人驾驶汽车在美国十几个州都已经合法,在旧金山湾区的街道上,它们已很常见。
可以预见,不远的未来,机器人完全有能力一种接一种地接替人类的工作。医院药房,机器人替代药剂师,更快速地找出药性冲突而导致的潜在问题;经济食品链的下游,麦当劳正在推出机器点单,而汉堡、薯条制作也完全可以实现自动化。
机器人不能做什么,要划“界限”
“2030年,全球会有8亿份工作被机器人取代。”威盛集团董事长陈文琦3月27日在博鳌说道。这并非危言耸听,机器人时代,许多工作可以做到“机器换人”。
刚刚结束的西班牙世界零售大会上,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宣布:未来京东将无人化运营,10年内,员工将从现在的16万减少到8万;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也早放出风声,将要部署100万台机器人到工厂取代人工劳动力;在招商银行,2000人以上的工作被小i机器人替换到只需要10人……
对于布局机器人的企业来说,这势必迎来一场狂欢,谷歌、微软、苹果、亚马逊都在紧锣密鼓地出新机器人产品。那我们该如何看待机器人时代?如何看待它会抢走人类的饭碗?
“它们是机器,我们是人,人去做机器能做的事,永远拼不过。将来有30%的工作被机器人取代不是坏事,或许这些事又繁琐、又危险还不会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东西。”陈文琦把这个问题从哲学层面进行了考虑,他认为,人类特质的珍贵性反倒会在机器人时代凸显出来,因为AI不会真的去关心情感,AI做成了一件事也不会很有成就感……人类是最会用工具的生物,我们用了石器、铁器,现在是机器人,我们要了解这个工具,尽量使用这个工具,成就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和机器竞争。
事实上,业界对于机器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始终有清醒的认识,并在通过技术清晰地划下这种“界限”。为保持人类理解机器人的能力,防止机器人走得太远,谷歌正在考虑给它的人工智能系统建立“自毁开关”,还有一些研究人员正在开发工具,让机器生成的算法中的代码实现可视化……
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时刻都能肯定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阻止机器人。这是设计机器人系统时必须考虑到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机器人时代发展得更稳健、更美好的技术基础和安全防线。
本报记者 王梦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