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正军/图
■本报记者 吴采平
消费者通过上网搜索登录网站,接着,网站客服来电推荐专家指导用药,所谓的专家、公司财务人员、保险公司理赔员陆续登场,卖进口药、提供专家检测,步步设局,诱人上当。近日,湖北省公安厅通报了一起典型的诈骗案例:湖北省黄石市薛昌伟诈骗团伙,通过专门制作的5个欺诈网站,借助网络搜索功能推广,虚构专家治病、检测、高价卖假药,共诈骗全国30个省市区2200多名消费者,获赃款达1000余万元。
上网搜索掉进陷阱
2014年8月份,广东省消费者何先生摔了一跤手上留下了疤痕。何先生上网搜索祛疤产品,搜到一家“疤无痕”官方网站。何先生说,看到网站上言之凿凿的专业介绍,声称无效退款,特效药只要498元,就动了心,下单购买。几天后,何先生收到了寄来的祛疤产品,还没来得及使用,网站客服打来电话,推荐专家指导用药,让何先生把疤痕照片传过去提供给专家检测,并要何先生转一笔钱作为检测费。
“那时我怀疑是不是遇到了骗子,于是要求退货退钱。”何先生告诉办案人员,对方听说要退货态度仍然很好,爽快地答应可以退款,但公司规定,货款要达到一定金额才符合退款条件,到时候一并全部退还。此后,自称公司退款财务人员、保险公司理赔员等人陆续打来电话,步步设局,个个说得天花乱坠。何先生在犹犹豫豫中陆续汇去两万余元,最后发现上当,向当地公安部门报警。
2014年5月到9月期间,贵州省瓮安县消费者苏某也是上网登录疤无痕官方网站时,被客服伙同其他人员以同样理由先后骗其12次汇款,累计被骗走94318元。
2015年3月,湖南省永州市消费者李某被骗走6万元,当地警方发现网购产品从湖北省黄石市寄出。
多地消费者上当受骗
收到多地警方协查通报后,湖北省黄石市公安局组织成立专案组调查。通过调查寄送物流渠道、调阅银行取款记录和视频录像,案情不久就有了突破,公安机关侦查员逐级接触到该诈骗团伙的首脑人物薛昌伟。围绕薛昌伟的秘密侦查随即展开,摸清了其在黄石市黄石港地区的两个诈骗窝点。
2015年6月10日下午,公安民警分别在黄石市裕华城湖滨国际小区和胜阳港银马假日酒店,当场抓获薛昌伟、薛国栋等35名嫌疑人。现场搜查的战果让侦查员感到震惊:共查获46台涉案笔记本电脑、40多部广东号码的手机、一大堆U盘和80多张银行卡,还有诈骗场景剧本,以及所谓“疤无痕”等22个品种共1500件假冒伪劣化妆品、保健品。
警方专案组对现场查获的物证、书证、物流信息及相关电子证据进行梳理后发现,自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疑似受害人2200多人,涉及湖南、新疆、北京、广东等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案金额1000余万元。
今年4月20日,包括前文中提到的广东省消费者何先生,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名消费者,从黄石市警方手中领回了被该团伙骗走的100万元现金。
钓鱼网站诈骗“四步”
经过细致缜密的侦查,湖北警方摸清了薛昌伟团伙通过“钓鱼”网站诈骗的“四步”。
第一步:建立欺诈网站。薛昌伟建了5个网站,通过网络推广,每个网站经营一种商品(如香水、祛疤、减肥茶、丰胸),网站上还留有400客服电话,骗取网民点击、留下联系方式。“一线”客服人员打去电话锁定作案目标。
第二步:成立“幌子”公司,骗术培训上岗。薛昌伟虚设“天威科技信息”等公司,另注册成立长兴电子商务公司,拉拢亲朋好友入伙,并通过网络招工。薛昌伟逐一进行诈骗剧本培训和保密教育,给予高额提成,约定一线员工提成2%,二线“专家”回访提成8%-17%。员工月收入少则五六千元,多则两三万元。
第三步:分扮角色打电话,忽悠客户汇款。薛昌伟将公司分一线订购中心和二线效果中心。“一线”客服人员推销价格较便宜的所谓体验型产品,待顾客收到后,客服提示先不要使用,要在“专家”指导下使用,“二线专家”随后推销更贵的配方。当客户感觉无效要求退款时,二线人员继续冒充理赔专员、海关官员、财务科长等继续行骗,直到顾客不再汇款为止。
第四步:快速取款套现,多种方法善后。薛昌伟利用他人身份证,设立多个收款账户,收到汇款后立即派人取走现金,分散转移到多名亲友的账户下,用于炒股、买车、购房等。为了防止受害人追踪,薛昌伟多次变更作案手机号和办公地址,并将受害人手机号列入黑名单。薛昌伟还在网上购买删帖软件,删除网上不利于该团伙的帖子。
●相关链接
警惕电信网络诈骗
日前,湖北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打击防范电信诈骗专家介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可分为4大类50余种:
电话诈骗 :冒充政府职能机关人员;冒充公共服务部门和各类服务企业;冒充特定人员(如虚构车祸);冒充违法犯罪分子(如虚构绑架、考试作弊等)。
短信诈骗 :广泛群发(如积分兑换);特定点发(如机票改签)。
网络诈骗 :QQ、微信诈骗;钓鱼网站诈骗;虚假投资交易诈骗。
纸质引诱拨打电话诈骗 :
寄信引诱类 (如中奖、PS图片寄信诈骗);张贴引诱类(如重金求子)。
湖北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呼吁,广大消费者一定要牢记9个“凡是”,防范“电信诈骗”:凡是自称公检法或政府部门来电要核查、冻结或转账的,多为诈骗;凡是通过微信、QQ,非正常地要求汇款转账的,多为诈骗;凡是电话、短信、网络提到无端中奖、安全账户、认证账户的,多为诈骗;凡是短信、微信内容可疑、含有网址链接的,多为诈骗;凡是网购、订票下单后,“客服”无故来电让你退款的,多为诈骗;凡是电话通知欠费、发放补助、积分兑奖,要你提供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的,多为诈骗;凡是陌生人无正常理由打来以+00、170、171开头的电话,多为诈骗或骚扰;凡是广播中出现1分钟以上药品广告(正规电台药品广告不超过1分钟)的,多为诈骗;凡是接收到以上电话、短信、网站、广播,不轻信、不转账,并一定要转告提醒亲友尤其是老人、家庭妇女。
(吴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