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道德新风尚
道德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我国古典社会极为重视道德,把它作为立国之本,自称礼仪之邦。
2011年10月13日,广东省佛山市2岁女童小悦悦被汽车辗压后,因18名路人没有及时施以援手,而导致被二度辗压,终于不治身亡。这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件如今已发酵为全民关于人性与道德的大讨论。人们感到,如果不及时加以遏制这种道德下滑的趋势,整个社会都有溃败的危险。正如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所言:“事实上,现在对中国社会最大的威胁可能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说的形象一点,动荡好比是健康的身体被别人打伤了,而溃败则是自身的组织或细胞出了严重的毛病。”
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天,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由于地铁二号线工程所引发的强拆,元和街道胡巷村的一位妇女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汽油的烈焰无情吞噬,除了一位邻居,竟无人施救与报警,在场的施工人员纷纷逃避,导致其重度烧伤,至今命悬一线。事后,村委会也无人前往医院探望伤者。
这一张张冷漠的面孔,反映的恐怕不仅仅是道德生态的荒漠化,更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的普遍现状。一方面,我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谴责冷漠者,另一方面,我们又可能拿种种制度托词、各项“彭宇事件”的不测后果来自我安慰,自我麻痹:见义勇为的成本太高,风险太大,还是“安分”地做一个旁观者吧。热切的主流舆论与实际参与者的怯懦所形成的对比如此触目惊心,恰恰表明,扶危救困、见义勇为的淳化之风,已经日益稀薄。世道浇漓,人心冷漠,道德重建已到了亡羊补牢的地步,再不补,作为“羔羊”的道德就会流离失所或被狼吃掉了。
发生在苏州市元和街道的事件,就是因为要赶工程进度,所以当地街道在没有和群众谈妥的情况下,强行把群众有批复的房屋给推掉了,进而引发了群众和施工人员后来的矛盾激化。
在“你在现场就会救?”的反问和“一切都是社会的错”的归因中,利己和犬儒主义裹挟下的“理性”终于让我们找到了赖以推卸“良心债”的借口,个人的自由和利益才是最重要的,道德上的自我奉献简直是逆潮流。
德不孤,必有邻。当然要承认类似于彭宇案的宣判寒了古道的热心。以“他者或客观环境”的不好来为视同胞遇难若无睹的冷漠找托词,则太过牵强。如今的18位路人,害怕“碰瓷”打个急救或报警电话总不过分吧?缺少了道德血液润泽和调节的理性主义,只会成为“利己冲动下的自私主义”甚嚣尘上的借口。
可是道德如何重建呢?广东省汪洋书记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在公众参与下创造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努力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和每一个人的道德良知。”如果果我们的社会能给每个公民提供完善的法律和经济、医疗保障机制,见义勇为者无需过分担忧补偿与法律责任的判定,甚至全社会都来为你的义举“撑腰”,到了那一天,相信冷漠的祭坛终将会被拆除。(新农村商报 张效政)
来源:新农村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