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一张芯片要价1800
“李先生”的手机并不是南京本地号码,记者加拨了“0”后才拨通。“我们人和公司就在南京,可因为先前几次刊登了‘可截获短信的智能@卡’广告后,被工商部门查获,我们就只能以手机联系了。”这位李先生向记者热心推荐自己的智能卡技术和功能:我们买下了台湾一家公司的软件,通过解析电信、移动手机的密码,搜索其相关的数据,就可以在网络终端接收该手机所有的信息。但对于这智能卡的核心技术,他表示这是秘密,“再说电话里我又不知道你是记者还是客户”。
为表示自己公司的诚信,李先生要求记者先把需要查询的手机号码给他,几天后他会将制作好的“解码芯片”送货上门。并说一张芯片1800元,货到付款,并终身包用,即只要该手机号码在使用,芯片就能实现永久跟踪。记者问道:那这芯片不是必须植入对方的手机才能见效吗?李先生先说:是需要植入手机,随后见记者语气出现犹豫,就改口说:不需要植入,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跟踪。记者说自己身边有个“太太团”,都想查询丈夫的婚外情,价格上能否团购优惠?李先生立即说:每个芯片可以便宜300元,没问题。
调查公司怀疑其真实性
记者随后采访了南京一家调查公司,询问这种技术的真实性。“据我知道,目前有一种复制卡,但只适用于诺基亚的两款手机,这种复制卡就是把手机的SIM卡复制下来,可以安装在另一台手机上。”这家调查公司的负责人吴先生对记者提到的智能@卡的真实性表示质疑。但他也提到或许现在技术进步了,很难说。吴透露,按照有关规定,除了公安司法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程序进行调查外,一般机构和个人不得查询其他人的通讯隐私。
他自己去年就接待了一位客户张女士,她要调查做生意后长期不回家的丈夫私情。吴便通过关系找到在某通信公司客户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请求他调出张女士丈夫的手机详情。通信公司方面表示,这属于违规行为。
公安建议市民不要理会
记者接着采访了一位比较了解该行业情况的刘先生。他表示,这种芯片技术他是第一次听说,但也接收到了类似的信息。他曾与记者一样打电话询问价格,对方也是先让他报一个号码,说做好了再付钱。“其实你想,如果真有这芯片,也是需要植入对方手机的,而闹矛盾的双方并非还能拥有直接接触对方手机的机会。芯片装在不同的手机里效果完全是不一样的。”刘先生说,这很可能是一个骗局,骗子们掌握了调查市场大量的需求,加上比通信方的“费用”优惠得多,专门针对人的求助心理而实施诈骗,一旦拿到钱就消失得毫无影踪。
“这种做法首先触犯了法律!”公安部门一位人士接到记者电话时表示,任何个人的隐私都受法律保护,正因为一般人无法获得他人的隐私,这个市场才会显得十分诱人,欺诈行为不断花样翻新,建议市民不要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