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楼盘售楼处无房可买,中介却承诺缴纳一定数额的“楼号费”后,就能购得相应房源。近日,市住建部门接获群众举报,查处了一起中介违规收取“楼号费”的案件,帮助购房者追回了被违规收取的5万元“楼号费”,并依法对涉事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进行了处罚。
事发经过
买房心切,中介索要5万元“楼号费”
市民王女士(化名)一家住在一套老房子里,很久之前她就有再买一套房改善居住环境的想法,但一直犹豫不决。去年年底,看着高企的房价,王女士再也坐不住了,她下定决心买一套改善性住房。
“既然要买房子,那肯定都想买更好一点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她当时抱着这样的想法,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跑遍了市区大大小小的楼盘。然而,令她意外的是,看好的理想楼盘不是已经售罄,就是被预定光了。“看好的买不到,没看好的不想买。”王女士说,一场奔波忙活下来,看着手中厚厚的一叠宣传单,她有些心灰意冷。
今年年初,王女士在网络上看到一则消息让她重新燃起了希望。她得知在一些二手房网站上,有一些楼盘的毛坯二手房挂价出售,部分中介手中还有新房。王女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通过网站上公布的电话号码,联系上了一家中介的销售人员。
销售人员告诉王女士,他们手上握有一套位于水渡口区域某新建小区的一手房源,如果王女士想要购买话,他们有可能帮她把这套房子“弄到手”,但条件是要向她收取5万元的“楼号费”。
违规收费,中介及相关人员被处罚
5万元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想象着搬进新房后的幸福生活,王女士咬了咬牙一狠心,就去银行提钱交了这5万元的“楼号费”。交出5万元后,中介销售人员给她写了一张简单的收据,让她在家耐心等待,并表示他们能为王女士在购房时谋得一定的“优惠”。
拿着那张5万元的收据,回想着中介的口头承诺,王女士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心中忐忑不安的她,又来到了该新建小区的售楼处询问。售楼处工作人员告诉她,楼盘已经售罄,就算中介还有房源的话,也不太可能有什么“优惠”。
听了售楼处工作人员的话,王女士原本就悬着的一颗心瞬间吊到了嗓子眼。回到家中,她向家人坦白了一切,经过与家人商量,决定向有关部门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接到王女士投诉后,市住建部门立即联手价监部门进行调查。在经过执法人员实地了解询问和取证核实后,那名中介销售人员承认了违规收取“楼号费”的事实。
据了解,根据相关规定,有关部门可以对违规收费的中介销售人员个人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所属中介机构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执法人员告诉记者,近日他们已经帮助王女士追回了5万元“楼号费”,并对涉事的中介销售人员进行了警告,责令该中介机构限期整改,令其承诺保证不再收取类似的违规费用。
追问
中介也能代销商品房?
●回应:须具备条件,不可向购房者收取费用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房产中介主要进行二手房交易,中介卖新房的情况似乎很少听说。那么,房产中介到底能不能销售新建的商品房呢?如果能,又有哪些条件呢?
带着疑问,记者首先咨询了市区一家知名房地产代理公司的工作人员。据介绍,房地产开发企业有时为了加快销售速度或者减少销售成本,可能会拿出一部分房源委托房产中介进行销售,这样能起到扩宽销售渠道,加快资金回流,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但是,一般来说,房产中介手中的商品房房源比较少,大多数商品房主要还是通过房地产代理公司进行销售。
市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也印证了上述说法。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房产中介如果要代销商品房,必须具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代销委托书和房源核验的相关审批文书,并且房产中介必须承诺不能向购房者收取包括“楼号费”在内的各种费用。
上述负责人解释说,中介会从他们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售出的商品房成交额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提成作为“佣金”。如果中介再向购房者收取费用,就相当于“两头收费”了,所以这一行为被坚决禁止。购房者如果发现中介的违规行为,应注意保存证据,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投诉。
链接
从中介买房的正确“姿势”
买房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件大事,毕竟现在房价动辄几十甚至上百万,谁都不希望交易过程中出现什么差错。那么,如果市民要从房产中介处购买商品房,怎么买才能保证交易安全呢?
市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市民最好选择证件齐全、手续正规、信誉良好的大型优质中介机构,不要轻易相信一些小中介甚至是黑中介的诱惑。
更重要的是,在进行购买交易时,市民应该优先选择住建部门推荐的合同文本。该合同文本中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解除合同的情形,以及发生纠纷的解决方式。细致规范的合同可以为购房者规避众多交易风险,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该负责人提醒,购房者应避免和中介达成“口头协议”,否则一旦产生纠纷,购房者没有证据难以维权的话,可能最终要吃“哑巴亏”。
据了解,目前我市实名登记的中介人员约有900多人。近几年来,市住建部门多次组织岗位资格培训,希望借此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从业门槛,减少中介违规行为的发生。市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还强调,目前我市的房市调控目标没有动摇,调控力度没有放松,房市已经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市民不必担心调控政策松动,完全没有必要进行恐慌性购房,否则容易掉入陷阱。(包顺宇万海涛丁曙明)